一、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2003年以来,湟中县特色农业发展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根据川、浅、脑不同的区域气候类型和自然条件,打破单一的种植格局,以"做强蚕豆产业、提升油菜产业、壮大马铃薯产业、培育中药材产业"为基本思路,因地制宜调整种植结构,大力发展特色农业,马铃薯、油菜、蚕豆、蔬菜等一些耐寒、抗旱、效益好的特色农作物迅速发展。
今年全县完成农作物总播种面积91.1万亩、比上年减少1.5万亩,粮食作物播种面积58.08万亩、减少7.97万亩、减幅12.07%,其中,小麦28.41万亩、减少24.32%,青稞0.15万亩、减少16.67%,豌豆1.52万亩、减少25.49%,蚕豆16.07万亩、增加1.13%,马铃薯11.8万亩、增加14.67%,其它粮食作物0.13万亩;油料作物26.97万亩、增加3.4万亩、增长14.43%;蔬菜3.75万亩、增加1.16万亩、增长44.79%;优质饲草1.41万亩、增加1.04万亩、增长281.08%;中药材1.25万亩、增加0.41万亩、增长48.81%;试种花卉303亩、增加146亩、增长92.99%;苗木0.64万亩、增加0.23万亩、增长56.1%。效益较好的豆类、薯类、油料、蔬菜、中药材等优势特色农产品种植比例由上年的54.25%上升至68.65%,增长14.4个百分点。新建日光节能温室4000栋,全县日光节能温室总数达6000多栋,新建贮量15吨的马铃薯储藏窖1000座、中型储藏窖1座,全县小型马铃薯储藏窖总数达2100多座、中型储藏窖总数达6座。
围绕种植业结构调整,从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壮大出发,按农业产业化发展要求,完成了2万亩蔬菜生产基地、15万亩豆类生产基地、25万亩油菜生产基地、8万亩马铃薯生产基地。将大规模的农业科技示范区、村、点的建设做为特色农业发展的一项主要内容,通过抓点为主、点面结合,以点带面的办法,建成了拦隆口、多巴、上新庄、大源、汉东、李家山6个县级农业千亩农业科技示范区,拦隆口镇班仲营、多巴镇韦家庄等10个科技示范村及52农业科技示范点,连片示范面积可达5.1万亩,示范辐射面积可达13万亩。县外贸公司、弘大农副产品购销公司、农畜产品销售中心、扶贫办、畜牧局、农业技术开发服务公司、种子站等公司和单位与乡村及农户签订农业订单44
万亩,其中,豆类15万亩、马铃薯3.1万亩、油菜籽24万亩、中药材0.56万亩、蔬菜0.28万亩、饲草1.04万亩。
二、特色农产品规模
1、马铃薯:淀粉含量高,病害危害轻、易于储藏,种植的主要品种有脱毒175、青薯168等优良品种,种植面积达11.8万亩,总产量184920吨,可提供商品量83200吨。
2、蚕豆:品质优良,具有粒大、色鲜、无虫蛀等特点,是我县主要的出口创汇农产品。种植的主要品种有青海3号、青海9号等优良品种,种植面积达16万亩,总产量36983吨,可提供商品量28800吨。
3、油料:芥酸和硫甙含量低、出油率高,是我县的主要经济作物。目前推广的品种主要有青杂1号、2号、3号和互丰010杂交品种及青油14号,青油241等优良品种,种植面积达26.9万亩,总产量38004吨,可提供商品量28900吨。
4、豌豆:具有籽粒圆滑,病虫危害轻,蛋白质含量高的特点。种植的主要品种有大青豆、大白豆、草原12号等,种植面积1.52万亩,总产量2287吨,可提供商品量1300吨。
5、蔬菜:以无公害蔬菜为主,主要品种有蒜苗、胡萝卜、西兰花、夏包心、甘蓝、葱等,种植面积达3.75万亩,总产量68750吨,提供商品量60500吨。目前露地蔬菜可提供胡萝卜1500吨、蒜苗3700吨,温室蔬菜可提供西红柿、黄瓜、油白菜、茼蒿等。
6、中药材:种植面积1.25万亩,主要品种有麻黄草、大黄、甘草、柴胡等。
我县在农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农业方面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农业结构调整力度仍不够大,优势特色农产品规模小、总量少、优势不明显、特色不突出;农产品流通环节不畅,市场中介组织体系不完善,结构调整缺乏"龙头"企业的牵动、订单农业、合同农业不规范;由于我县农民增收缓慢,结构调整投入不足;农民群众思想观念滞后,市场意识不强,对利用区域气候优势发展优质特色农产品重要性认识不足,致使农业结构调整步伐缓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农产品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我县农产品质量和品质急需进行改善。对于以上存在的问题,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会逐步加以解决。
湟中县的地理气候条件有利于发展"冷凉性"特色农业和污染少、无公害的绿色食品,湟中县的明显区位优势和较完善的基础设施条件有利于发展农型企业和特色农产品基地。湟中县人民希望与外界建立各种不同的合作方式,把湟中建设成为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同时,湟中县也为将来成为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而提供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和高水平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