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方的青海河湟地区,另盛行着一种绣香包、赠香包、连香包的习俗,情趣犹浓。居住在这里的汉、回、土、藏、撒拉族农家妇女,历来很看重针线活儿,视为女子能干与否的标志。女子嫁时,就有"摆针线"一项,是看姑娘缝做的陪嫁衣物,亮在婆家众人面前增光;如果质差线粗则让新娘丢脸。所以,她们小时候就开始飞针走线,尤喜爱刺秀,待出嫁时学得一手真本事。香包,自然是河湟姑娘的拿手活了。
绣香包,花钱少,只需买点丝线,用的料子是"小材料排上大用场",多是缝做绸缎衣服时剪下来的零碎布片片,缝成各样的小包,装上山野里生长的香草即成。香草有草香、石香之分,香气都很浓。绣出的香包样式众多,纤巧玲珑。香包还大有名堂,大的香包一般都有一个主题,什么"并蒂莲",莲藕上开着两朵白莲花;什么"莲子贵子",莲花蕊中坐着一个胖娃娃;什么"吉庆有余(鱼)",一个小孩怀抱一条大鲤鱼。还有大老虎、小白兔、鹿羔儿、猫娃娃的,花草虫鱼,样样尽有。心灵手巧的姑嫂们,还绣出佛手观音、大肚子弥勒佛,人物造型栩栩如生。一个主题大香包上,又常连三、四个小香包,什么绣球、烟袋、萝卜、辣角等……。每个香包,还用赤、橙、黄、绿、青、蓝、紫七色丝线打穗子,挂在胸前,连在背后,穗子随着身子走动,飘来飘去的好看极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