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网站首页| 千乡万才计划| 新闻中心| 会员学校| 在线视频
频道首页   民风民俗   地方特产   田园旅游   招商引资
传统节日
·五月十三
  ·春 节
 
本地民俗
·特色的社火队
  ·铁芯子
  ·凉州乡村婚俗
  ·宝卷 ·狮子舞
  ·民歌
  ·灯节
历史文化
·凉州孝贤
  ·地方方言土语
看 今 朝
 
   
   

民风民俗

春节

  俗称过年,是汉族入民最大的传统节日。农历腊月初开始,人们争相购置年货,城乡排练社火,筹备过年。腊月初八日须吃“腊八粥”,即煮米饭,米饭煮的很香,不吃菜。除人吃外,还须向天地泼撒一些,以示敬神祈求平安。腊月二十三,俗称“灶火娘娘上天”,灶神要去转娘家,兼言人的善恶,所以晚上取下灶爷像诚心焚化,并须献“灶干粮”,让灶神带上。此后须上坟祭祖,扫房,贴窗花。腊月三十贴新对子、门神、五福,内外打扫整洁。傍晚,用“醋坛神”(将圆水岗石烧红,放在醋碗内到各屋及畜禽圈转一圈)清洁家中,然后鸣炮请神。一般家中都用黄纸签定“福禄寿三大财神”、“三代宗祖”两个神位牌,用香、表、酒、马、馒头虔诚供奉。之后晚辈给长辈拜年,长辈给晚辈发压岁钱,吃猪肘子、头肉,俗称“咬鬼”。之后或打牌、或喝酒、熬到天亮,俗称“守岁”。正月初一天刚亮,鸣炮“迎喜神”,吃臊子面,然后到村上各家给老人拜年,至初五,忌讳做针线活、扫地、动切刀、犯口舌等,以祈求一年吉利。初五日一般都要吃面搅团,俗谓“缠五穷”,并清除院内外垃圾,洗脏衣服称“扫五穷”。初七俗称人日,吃长寿面,上香放炮。(据传说,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

二、过年、春节习俗

  春节,俗称新年。原本仅指农历正月一日这一天。现在泛指从农历十二月(旧称“腊月”)二十四日过“小年”起至正月十五日闹完元宵节才告结束。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其特征有四个方面:一是广泛流传于汉、壮、蒙、满、侗、瑶、白、黎、纳西等近二十个民族之间;二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旧时与新时代节庆活动交相辉映;三是风俗古朴,礼仪频繁,形式多样化;四是节庆时间长,岁末年初前后共长达二十多天,天天都是春节节庆日,且气氛热烈,喜庆祥和,令人陶醉。

  据史载,春节风俗源于远古时代的“腊祭”。“腊祭”原是神农氏时代的“索鬼神而祭祀”、“合聚万物而享之”的“岁终出祭”。在中国历史上,夏朝与西汉的岁首或新年与今同。古时称正月初一为元旦。至1911年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满清王朝之后,始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春节期间,讲究礼仪风俗,内容丰富,形式多姿多彩。旧时代除送神,接神,敬香,祭祖,守岁,关(开)财门等礼仪外,还要挂年画,贴春联,放鞭炮,舞狮子,耍龙灯,打花鼓,逛花街等活动,都已演变成具有浓烈的民族特色和广泛流传的民间风俗习惯。北宋政治改革家、诗人王安石在《元日》中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可见古人对“过年”这一佳节是如何的重视了。

  七仙湖人民传承着这一隆重的民族传统节日。格外重视和讲究过年和过春节。当地有句俗话流传:“小孩望过年,大人望插田。”在过去的艰苦岁月里,工人、农民辛辛苦苦劳作了一年之后,总希望在岁末年初好好修养一些时日,趁合家团聚之时,轻轻松松享受天伦之乐。吃好喝好,养好精神,待新年开春之时,再发奋努力,夺取来年新丰收。如今每当春节临近时,在外地学习、工作或做生意的亲人,总是要千方百计按时赶回老家,与父母兄弟姐妹团聚,热热闹闹一起过年。在家的亲人也停止一切生产劳动,采购过年物质和食物。为过年做好物资准备。

  七仙湖区的人民过年和过春节,是指从过小年(腊月二十四)开始延至元宵节(正月十五)才结束。共计20余天。这期间有许多礼仪习俗和活动内容,现摘要简述如下:

1、家家办年货

  春节期间在外地学习、工作或做生意的亲人要回家团聚,亲戚朋友要上门“拜年”。迎来送往,接待频繁,所以必须在过小年之前就开始置办年货。买回家人喜欢吃的鸡鸭鱼肉,购好接待客人用的烟酒茶食,置好香烛和烟花爆竹等。七仙湖区的农家都喜欢自家养猪喂兔,放养鸡鸭鹅鱼。每当隆冬腊月到来时,家家户户要“杀年猪”,“处鸡鸭”,自行熏制干鱼腊肉、干鸡腊兔等农家特色土菜,还要做年糕,碾糌粑,蒸糯米泡甜酒;炒好花生、瓜子、炸好巧果、地瓜片等。加上自己家里留下的部分蜜桔。另在市场上买回一些时兴水果、糖果、糕点等。年货添置十分丰富,多彩多姿。目的是要让前来拜年做客的亲友都有他们自己喜欢的食物。

2、户户大清扫

  七仙湖区人民讲究清洁卫生,特别是过年过节,更加讲究家家户户做到干干净净过新年。平时由于忙于生产劳动,清扫活动较及少,因此在年前停止了一切生产劳动,专门安排几天时间,把房前房后,屋里屋外,楼上楼下搞一次全面彻底的大扫除。扫净屋内灰尘,擦亮门窗玻璃,房前屋后的枯草落叶,统统都不放过。被套床单、窗帘蚊帐要来一次全面清洗。个人卫生也要十分讲究。从头到脚,从内到外也要大搞卫生。“有钱没钱,剃头过年”是旧时代的一句俗话。男人剪头发剃胡子,女人也要整发美容,小孩也兴理个发,如今都不算什么稀罕事了。这样,才能做到清清洁洁过新年。另外还要添置新衣服,鞋帽等,全家人打扮一新,新年新风貌。

3、祭祀灶神爷

  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又称“小年节”,或称“祭灶节”,“新年”)这天,旧有“祭灶神”的习俗。据说,灶神爷(又称“司命菩萨”)是天皇玉帝派到人间来监督和奖惩人们的善恶之神。家家都有,每年在过小年的晚上,上天堂向玉帝汇报人间的善恶情况。信奉佛教和道教的乡民为其设祭送行,谓之“祭灶”。其实在汉以前祭灶是在夏天。相传,在汉代阴子方在腊月晨见灶神,以黄羊祭之,因而大富,后遂改以腊月为“祭灶日”。是日,家家户户在灶前贴两匹灶君升天时骑的“纸马”,用果酒、糕饼、纸帛作祭。并敬以麦芽糖,意为粘住灶神的嘴巴,不让他在玉帝面前说话。或用酒糟涂抹灶门上,以醉灶神,在玉帝面前不能说话,就是说话,玉帝听到的也只是一些胡言乱语,不足以信。七仙湖区民间祭灶除上述供品之外,另有一碟供品--两块白豆腐。据说是给灶神上天下地搭脚用的。如果灶神在玉帝那里讲民间的坏话,想害人的话,就会在上天下地时踩塌脚,跌断脚手遭报应。故以此法,促使灶神老实守灶。祭礼完毕,将灶君旧像揭下烧毁,换上灶君新像,并贴“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之类的对联。还有横幅“一家之主”。这一天,还要清洗家具,打扫卫生,干干净净迎大年过春节。宋朝诗人范成大在《祭灶词》中这样写道:“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流连,家有杯盘丰典祭。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粉耳圆。男儿酌献女儿避,敬酒烧钱灶君喜。”由此可见,古时祭祀灶君之礼仪是非常隆重的。

清明节

  清明前五日开始,择昔日扫墓祭祖,修墓。清明前一日,一般人家不上坟,谓这一日烧的纸钱会让介子推拿去。

端午(端阳)节

  五月初五日。《荆楚岁时记》说,屈原在五月五日投江,人们在这一天竞渡,表示要拯救屈原。(后来又把船做成龙形,叫龙舟竞渡。)关于端午节的传说很多。唐代以后,端午节被规定为大节日,常有赏赐。家家门上插柳枝,吃粽子、甜酒醅,小孩带荷包,手足系五色彩线,谓之“缠花线”。口鼻涂雄黄或喝雄黄酒,为防蛇蝎叮咬。

中 秋

  八月十五日。人们以为这时的月亮最亮,所以是赏月的佳节。当明月升起时,家家以瓜果、月饼香火敬献月亮,有庆祝丰收之意。全家团聚,邻居互赠月饼,以祝贺平安如意。

十月一

  俗称“送寒夜”,用纸剪糊衣服被子并冥钱烧于祖墓或村外路口,让祖先过冬。有条件的地方,还有吃麻腐包子的习惯。

元宵节

  正月十五日。有些地方有“小年大十五”之说,一般从初九以后,各村镇社火队开始出动,狮子、龙灯、旱船等走乡串户,较大村庄还排练秦腔,每晚结合社火演出,张灯结彩,鞭炮齐鸣,锣鼓喧天,景象非常热闹。十四、十五、十六男女老少都要出门游赏,谓之“游百病”,以祓病纳祥。旧俗以元夜张灯为戏,所以又叫灯节。

(资料来源:凉州区金沙中学提供)


无标题文档

千乡万才科技(中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