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被誉为“北国奇观”堪称“西北一绝”的柞水溶洞是石与水运动的杰作,是大自然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经历亿万年演化而形成的。洞穴景观资源具有高度美学观赏价值和科研价值,由于它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开发风景溶洞不能仅仅以市场为导向,而应该以生态保护为导向。
一、溶洞的环境是脆弱的。溶洞是一个封闭、半封闭的地下空间,形象地说,它是一个加了“盖子”的相对稳定的地下环境。所以,与地面上相比,溶洞是一种特殊的、相对稳定的,又是脆弱易变的环境。人类活动对地下洞穴环境的影响是直接的、
高速度的、有“立竿见影”的影响。由于旅游的需要,引进了大量的设施,开凿了洞穴工程,以及大量游客的涌入,给洞穴环境造成了大量的变异和破坏。
二、二氧化碳变化是关键问题。如果每天有几千人进洞,每人平均在洞内滞留一小,就可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使洞内游人产生头晕、恶心,甚至晕倒窒息。“死胡同”的洞段,虽然能采用人工通风换气的方法来改善环境,可通风换气太剧烈了,又会使洞内湿度降低,促使钟乳石风化。
三、洞内的温湿度发生变化.溶洞是“冬暖夏凉”的,科学地讲,溶洞是恒温恒湿的,一年之中洞外是四季分明,气温变化很大;而洞内却常年保持在一个水平上,接近于这个地区的年平均温度。溶洞开放后,温度逐步增高,湿度在减少是普遍现象,使钟乳石停止生长,甚至产生再溶蚀现象。
四、钟乳石受微尘影响颜色变黑。没开发前洞内的石头是晶莹剔透的,近几年来由“白雪公主”变成了“灰姑娘”。这就是由游人带进去的尘埃、衣服上的纤维,空气中的各种生物微粒等,撒落在石笋上,天长日久发霉变质造成的。游客进洞前要“净身”抖掉身上的灰尘,尽量少带微尘入洞。
五、洞内“灯光植物”滋生。溶洞内黑暗无光,本不会进行光合作用,所以洞内是没有植物生长的。但是洞内安装了照明灯和景灯,就给光源附近的藻类、苔藓低等植物的光合作用创造了条件。洞内滋生的灯光植物就污染了环境,给游人带来不美观的感觉,它们还能释放出二氧化碳和腐植酸,使钟乳石产生再次溶蚀现象。管理人员要经常刷洗光源附近的溶石,防止“灯光植物”滋生。
要加强溶洞及其环境的研究,采取适当的方法,保护好洞穴,才能延长溶洞的使用寿命,使其长久地为人类服务,为子孙后代造福。为此,建议今后在开设洞穴旅游线路时一定要作详细的考察论证,注意保护景观,尽量减少人工洞和洞内爆破修路;重点洞段、重点景观要加强保护,防止游人触摸、损坏;还要防止过量游客进入洞内,以避免游人带进污染物过多和呼出的二氧化碳总量超标对洞穴资源造成破坏;灯光的配置要合理,以避免太多热光源和高瓦数的光照损害景观;由于柞水境内没有专业的垃圾处理设施,建议设立警告牌或者发放纸质印有溶洞精美广告的垃圾回收袋,请游客把垃圾带回所在城市,以减轻景区超载所造成的环境压力。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