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计划
我们参加的竞赛类别:  历史文化古迹
当地特色: 我们的学校位于青藏高原东端的日月山下,湟水河上游。是青海省东部农业区与西部牧业区的结合部,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的结合部,藏文化与汉文化的结合部,扼唐蕃古道险塞,据南丝绸之路要冲,是通往青海西部牧区和西藏的重要门户,青藏铁路109国道、青新公路穿境而过,被誉为“海藏咽喉”、“茶马商都”的青海湟源丹噶尔古城。丹噶尔,即藏语“东科尔”的蒙语音译,意为“白海螺”,地处黄河北岸,西海之滨,湟水源头,距西宁市40公里。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在这里结合,农耕文化与草原文化在这里相交,唐蕃古道与丝绸南路在这里穿越,众多民族在这里集聚,素有“海藏咽喉”、“茶马商都”、“小北京”之美称。
   丹噶尔古城又是一座文化之城,各个民族在这里交汇融合,各种文化在这里相生相长,形成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一片瓦、一块砖、一扇门、一合窗,院落街巷无不包含着古老而灿烂的文化信息。而且古城中留下了众多名人诗词、神话传说和排灯、剪纸、曲艺、羊皮绣等民间艺术,以及“花儿”会、朝山会、庙会、法会、祭孔、祭海等传统民俗文化活动,为古城增添了丰厚的文化内涵。
   随着时代发展,商贸中心地位的转移,丹噶尔古城日渐萧条。为了建立有特色的城市景象,延续古城文脉,吸引旅游投资,湟源县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开展对古城的保护性修复工作,旨在将丹噶尔古城打造成为集独特的民俗文化、饮食文化、商业文化、军事文化、宗教文化和独特的建筑艺术为一体的文化古都和兼有餐饮住宿、休闲娱乐、旅游观光、商贸交易功能的环湖旅游目的地,夏都西宁旅游圈和青海湖旅游圈上的重要节点,展示农耕文化与草原文化交汇融合景象的平台。人们似乎又看到了车马拥挤、店铺林立、商贾云集、一派盎然生机 。
项目总结:

  丹噶尔古城不仅是我们美丽的旅游区,也是藏汉民族文化融合发展的地方。我们不但要保护好她的实体,同时也要保护好她所孕育的地方文化,我们不但要把丹噶尔古城文化向世人展示,而且挖掘深层的丹噶尔古城文化,以丰富我们的本土文化。  

我们的网络环境:    我们学校网络实在不畅通,电脑机房基本不能使用,学生几乎不能上网。好在参加这次活动的老师和选拔的学生家里都有能上网的电脑,并且具备一定的电脑知识,网页制作知识,写作能力也较强,这给网站制作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我们的遭遇和克服困难: 由于我们其他学习时间安排非常紧,加上其他的原因,我们外出采访都很不容易。为了不耽误过多时间,我们必须利用短短的休息的时间和周末来做。 采访那天行程之苦。我们选择了骑自行车,三十几里的路程,道路又不是太安全。我们一刻不停地骑车后,师生累了一天,可有很大的收获。
   为了更好的了解古城的历史,掌握第一手的材料,我们采访了已经退休的老教师和老干部,和他们提前约好还不能长时间打扰,造成了采访中的一些困难。另外为了拍到历史东西,我们去寻找旅游局和宣传部的领导,费尽周折找到了他们,好在终于拍到了照片。
   由于我们学生学习很紧张,老师也很忙,除了平时晚上,有时也抽点课余时间在学校写心得和制作网页。遇到困难,大家相互鼓励。所以即使时间特别紧,大家也充满了信心。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次对丹噶尔古城的深入了解,大家有了更深更好的家乡观念。
心得箴言:

   通过本次活动,我们师生六人的电脑技能有了质的飞跃。更重要的是这五名同学不但自己认识到湟源古城的历史价值与文化意义,还让周围的同学感同身受。并且连当地的村民在我们数次访谈后,对家乡也有了全新的认识。
   尤为可贵的是,在活动中,我们的学生不仅学会了交流,学会了合作,学会了求助,还拥有了自信,懂得了坚强,经受种种考验,克服了自身弱点。这是我们几位老师所没想到的。
   更重要的是,在这次活动中,我们师生七人不仅体会到探索历史奥秘的无穷魅力,更体会到自己身上肩负的保护历史古迹、宣传历史古迹的重任!希望在我们微薄的努力下,这块具有神奇的地方更加美丽,是人更多的了解湟源古城。

我们是如何把学校常规课程与网博会项目的研究活动相结合的

   在教育教学中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尤其是在现有的实践条件下,丰富学生的社会资源、自然资源,利用地方实际和优势,使学生拓展教材,扩大视野,增加知识。我们的专题研究计划在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展开的,既有丰富学生知识的作用,又有开发和弘扬民族文化的义务。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大家不但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并且在指导老师的带动下,感受到课堂内的各种知识被同时应用到他们的行为之中,尤其是在采访、制作过程中,我们学习到了整合信息资源的各种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