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漫步
枸杞千年流传,一路上流光溢彩,不仅是韵文中的常客,而且也是优美散文的宠儿。
枸杞赞
古时君子,品行高洁,身处浊世而能超拔流俗之中,特立独行,故爱松梅,正直虚心,威武不屈,被灾祸而不改其节,故爱竹;淡泊名利,追求真理,明哲保身,故也爱菊……

周敦颐爱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身不为行累,心不为物役。乃是人格至上精神至上的高度人文体现。
还有“梅花香自苦寒来”此类警句,更是妇孺皆知,信口道来。足以见得士人所倡导的这一文化现象于民间广泛的辐射性渗透性。
于是有人为枣儿鸣不平:牡丹花好空入目,枣花虽小结实成。
不仅把个身微位身的枣儿并列且以反讥国色天香象征雍荣豪贵的花王牡丹。为实干家为劳动人民说话。让人间之爽快!
然而,话说到此,我也要为故乡的枸杞鸣一下不平了——
枸杞,宁夏人民引以为骄傲的红宝,生长于富庶的卫宁平原,却不与五谷瓜果急沃土。她固守贫瘠干旱区域,扎根于硝碱壤,沙砾地,吸取少量的水份。仿佛志土受困厄于沟壑之中,这生存境遇的尴尬,极需天性的顽强与坚韧,极需达人事知天命的洞见,来固守自我,进德修业,情不随境迁而志不为贱移。所以能器守非凡,志向坚定,无怨无悔。
枸杞花小,色淡而味薄。待春季里光暖花开,群芳争艳。独枸杞花黯然无语,独向一隅。不求语言表达,不与凡卉竟虚色争春宠。此乃君子重实学而轻虚名也。至炎夏则果实满枝、光华四射、万绿丛中繁星密缀,犹似银河自九天而落花流水。以凡俗之见,此时应功德圆满安享尊荣了,然而却不矜不夸,闲待采摘,静存功密,秋去冬来,草木摇落,万象凋败。独枸杞园里春色犹存,果红枝绿,静待霜雪,以求得生命的完善。拙诗云:“敢与松梅竟高格,我亦处士谁人知?”将一腔赤诚心情仰慕之意献于故乡的枸杞。才虽陋笔虽拙,于枸杞之人文精神未能穷尽,然赤子牵念故乡之情,也会然倾泻于笔端了。
东坡居士评论枸杞:“根茎与花实,收拾无弃物。”大文豪惜墨如金,却给予如此之高如此之盛赞,足见生平必得益枸杞根茎花实的种种好处。想来他那光耀千秋之著述也未尝不是得助于枸杞的灵性妙用方能文思涌动,流光溢彩。如者不信,且看医学圣典《本草纲目》作如何记载;
“春采叶,名天精草;夏采花,名长生草,秋采子,名枸杞子;冬采根,名地骨皮。”
天精草能饮茶,饮之可益智、强精、降压,滋肝,以及预防各类常发性疾病。
果肉的入食泡酒,犹为源远流长。食之则“气可充,血可补,阳可生,阴可长,风湿可去,有十全之妙矣!”
地骨皮入中药,为扶正固本、滋神之必须品,又以苍古道劲天成位列根雕上品。
以此言之,枸杞子译被人间造福百姓与日月合其明;春华秋实,历经四季与四时合其序。该是草木当中的圣贤了。无怪乎《诗经》咏赞:“有山有枸,杞山有李——乐只君子,莫不令德”。看来上古骚客,在此早与我达成共识了。
(引自:www.ningxiahong.com)
思念河岸上的枸杞
几乎百利而无一害的茄科里的枸杞子,在我们的生活里无处不在,是都市乡村里的人们非常熟悉的厨房佐料里的一种。枸杞在我们的家乡宁夏,又叫红滴滴,野生的枸杞子长在黄土坡地的边角,或者崖边悬空的高处,多是和酸枣一样的灌木挤在一起风里来雨里去的生长,这两种植物,成熟时节,浑身都长尖刺,浑身都结红果,小时候因为贪馋和好奇,在一堆尖刺丛里摘到可以丢到嘴里的山果,总是一件有些吸引力的蛮刺激的事情。我喜欢红滴滴这个名字胜于它的本名枸杞子,因为这个俗称的诨名,形神兼备的描述了一种果实在自然界里的存在,一粒成熟枸杞子的样子,象极了一滴奔流在动物血管里鲜红的液体因激情过度而遗失在植物王国里的一个精灵。枸杞本身,确实也兼具血性,它可以给精气淫弱的躯体以生气,给视力弱微者以清明。

未曾摘下枝头的成熟的枸杞子其红如血,色泽如银,娇艳欲滴,象初春里风摇花动的少女的下巴尖一样。它不象蜜桃葡萄那样给人带来一瞬间多重感官上的口福,它等一双手摘了它去,在细阳下面凝成一颗,这个时候它才会把自己的全部附着于他物身上含蓄的奉献出来。这种暗香浮动的性情有它迷人的意趣,生活里的这种好我们的心和触觉时常感觉得到,却说不出来。
枸杞子进入人们平常生活的饮食,应该是从非常久远的年代就开始了。《诗经·小雅·鹿鸣之什·杕杜》是一首夫妻之间的思念诗,原诗是这样的:
有杕之杜,有睆其实。王事靡盬,继嗣我日。
日月阳止,女心伤止,征夫遑止。
有杕之杜,其叶萋萋。王事靡盬,我心伤悲。
卉木萋止,女心悲止,征夫归止。
陟彼北山,言采其杞。王事靡盬,忧我父母。
檀车幝幝,四牡痯痯,征夫不远。
匪载匪来,忧心孔疚。斯逝不至,而多为恤。
卜筮偕止,会言近止,征夫迩止。
人们常说思念如水,或许是两颗思念的心之间会无形中形成一道互通的心灵电波,这波动的节律和质感如水,这波动的河床是爱,如此单纯的思念里可能也藏着洞释生命意义的透明因子,所以爱人相隔之后心里抑制不住涌动起来的思念才会有贯透时间的动人魅力吧。想起来,每个活过爱过的人,都是有过溪流江河一样的思念的。枸杞子正镶嵌在这样的思念的河岸上。王家国事无穷尽,对肩扛生活责任的男人来说,古今是一般同的,看到孤零零的一棵棠梨树,树上长着圆溜溜的甜棠梨,万物尽着自己天性的在旺盛成长,而自己却不能和所爱的人和和美美的在一起,尽人的天性,诗中思念的神色里藏着的是一个男人的一声在荏苒时间里绵延传递出去的波动里的叹息。而女人思念的情形,浸透在日常生活琐事的时时刻刻里,是另一凡焦虑心碎的样子。天天到北山崖上去采枸杞,是不想在家庭众人的面前,让自己心里藏不住的思念爱人的哀伤流露出来的缘故吧。“我到北山去采把枸杞。”这是为思念的借口了,北山应该在更高处,站在那里可以看得更远,山麓云霞的尽头,离别男人的方向上吹过来的风里,是不是有我熟悉的波动,是不是能在云烟缭绕的路的尽头,突然出现我熟悉的影子?寒心如苦的思念总是如迷梦一样。思念的人手里那把枸杞子是这思念的见证者和记录者,它暗暗的在自己的纹理里记录了一个人世间永远不能被解释清楚永远也老不去的字:爱,这个字象风里的蝴蝶一样,落在诗人的手臂上。
一种植物,长在深山密林里,它的身上就能够听到山泉、鸟鸣、花儿笑、枝叶展、木倒枯叶散的声音,长在我们生活的周遭,它的身上将必然的会流露出暗屋野地里的人性悲欢。枸杞子自己熟悉人们锅台子上的声音,熟悉山野上疯孩子的手,在《诗经·小雅·鹿鸣之什·杕杜》,它也是熟悉爱人的心的。煲汤时多会放点枸杞子,这是迷信它的质地里的好。蒸的肉里,放它做拌料,是它散发出来的甜丝丝的润和吧。蒸鱼时放它,似乎隐藏着某种肉白心红的气节,这是古义,吃时可以廖做谈资。只是血压高,性子急的人,枸杞子到是要少吃,因为吃多了,药理上似乎有火上浇油的说法。 (来源:www.taihainet.com 深圳一石)
火红的枸杞 无限的情怀
金秋八月,在塞上江南——宁夏回族自治区,火红的枸杞点缀了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一串串红透了的枸杞犹如一群群害羞的少女,充满着成熟的韵味。在枸杞林中,劳作的男女老少手捧着又大又红的枸杞,脸上堆满了笑容,透着纯朴和希望。曾经军旅十载,远在他乡,红红的枸杞用她火一般的青春和朝气陪伴着我走过了每一个春夏秋冬。今年又到了枸杞丰收的季节,这份源于大自然酣甜,源于西夏民族的风情,又点燃了远在中原腹地小城的我心中无限的思念和深情。

枸杞是宁夏“五宝”之一,是西夏文化的传延,汇聚了宁夏人民的风土人情。在我心中火红的枸杞是思念的象征,是情感的寄托。在部队时,每到枸杞丰收的时节,我总会想起千里之外的父母,寄点枸杞来表达我心中的无限的思念。
今年的枸杞又红了,远方的战友又给我寄来了新采摘的枸杞。望着这晶莹剔透、宛如精灵的枸杞,我的思绪又回到了入伍后第一次探家时的情形。那是1998年的 秋天,入伍三年后的我第一次回到久别的故土。我带着枸杞踏上了回乡探亲的列车。同父母团聚在一起,一滴滴枸杞酒犹如一丝丝酣泉滋润着全家人的心。我们谈论往事,嘘寒问暖,闲暇没事时我就给母亲讲一些枸杞的食用方法和药用价值。因为我知道枸杞虽小,但每一粒都包含着游子对父母无尽的深情,她像一根红线,无论到天涯海角都会牵动着全家的心。
二十几天的假期很快就过去了,又到了离别的时候,那天天空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全家人喝着母亲用枸杞煲的汤,而杯中清澈的枸杞酒犹如母亲晶莹的泪滴无声的流进我的心田,驱散了离别的寒意。平凡的枸杞呀,在母亲的心中却视如珍宝,因为母亲知道在宁夏的土地上,她的儿子就守护在这片火红的热土上,每一粒枸杞都凝聚着宁夏军民的心血和汗水。
当回归的列车驶进宁夏的“西大门”——中卫时,漫山遍野火红的枸杞又映入了我的眼帘,我不禁想起王维的那首《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火红的枸杞,不就是大西北的红豆吗?寄托了多少游资的深情,传递着多少亲人的思念。枸杞林中串串枸杞压弯了枝梢,一群群劳作的男女脸上依然流淌着纯朴、灿烂的笑容,似乎林中也定格了父母欣慰的笑脸。啊!串串火红的枸杞,你永远寄寓着游子与亲人无限的深情呀!
如今,走出军营步入警营的我,闲暇之余,还会时时想起宁夏的点点滴滴,想起那火红火红的枸杞。而这一切又像一种触及心灵的神奇的力量,鞭策着我在警营这方火热的土地上不敢有丝毫的懈怠,我知道,我只有前行!
(出自:中国禹州网 作者:张汇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