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网站首页| 千乡万才计划| 新闻中心| 会员学校| 在线视频
频道首页   民风民俗   地方特产   田园旅游   招商引资
传统节日
·开斋节、圣纪节
  ·古尔邦节
本地民俗
·白帽、坎肩、盖头
  ·回族的服饰音乐
历史文化
·古化石 
  ·岩画、石刻
  ·历史渊源  
看 今 朝
·戏剧、曲艺
   

民风民俗

岩画、石刻

  亘古以来,贺兰山就是我国北方古代少数民族繁衍生息、劳动创造的地方。匈奴、鲜卑、敕勒、突厥、党项等游牧民族相继在这里生活。虽然有的民族消失了,迁徙了,变化了,但他们光彩夺目的业绩,悲壮的历史进程和艰苦卓绝的斗争,以及灿烂的文化艺术,杰出的才华,丰富的想象力,在贺兰山的巨石上刻下了难以磨灭的手迹,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被称为"岩石报章"的岩画就是历史真迹的佐证。
  在惠农县树林沟和边沟的山坡上,散落着近300幅岩画。古代岩画,可能是那些生活在山林草原上的少数民族人民用简陋粗糙的工具,在坚硬又平整的石壁雕凿的。从岩画的内容、雕刻技巧上分析,属于不同历史时期的产物。它是某一特定环境人类社会生活、生产发展的真实记录,是古代人们生活古朴艺术的再现。千百年来,岩画傲然挺立干贺兰山石崖之上,藏珠于深山草莽之中,默默无闻,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遗风和崇高美德。
  沿贺兰山东,各种形态、动静结合的岩画比比俱是。奔马疾如飞,野牛肥又壮,先民欢歌舞,牧人围猎忙;山鹰飞翔,老虎威猛,黄羊、岩羊、盘羊、藏羚羊神态各异;猎人骑马格斗,男女交媾惟妙惟肖;狗儿奔跑,金蛇狂舞,牦牛上山,梅花鹿昂首,骆驼负重,骏马奔驰栩栩如生;艳阳高照,云朵似絮,生机与活力同在,给人留下无限遐思,为古贺兰山牧民的信仰提供了真实的资料。
  据记载,全区贺兰山岩画已勘定过的有近2000处,,其中惠农县境内岩画特点突出,内容丰富,品味高。保存最好的为黑石峁岩画群,黑如玉,光洁度高,有人将黑石峁认作陨石,也有人将其视为外星人或"天外来客"之作。大西峰沟内的老虎岩画形神皆备,被自治区专家称之为国宝级作品,是"断代之作"。
  游牧民族生活中的人物、动物、事件、场景,也大都可以找到典型精练的艺术反映。岩画中不乏鲜明生动的各种动物,健美灵巧的鹿,雄壮粗扩的牛。矫健饮驰的马,也有沙漠之舟一一骆驼和威武眈眈的猛虎。有奔跑的鹿,双角突出的岩羊,摇尾的狗,飞驰扬鬃的骏马以及飞鸟、猛兽,形象栩栩如生。大千世界的千姿百态,在岩画中多有表现;由此,可以想象古代的贺兰山是动物的乐园,风光俊丽,草木葱笼,百鸟争鸣。岩画内容丰富,最多的是动物图、狩猎图、人物图。 (二)石刻
在贺兰山海拔2228米的大山头顶上,有清代前期蒙族牧民建造的敖包(即神灵过往地)及一块石刻菩萨像,一块云雨图。由于风吹雨淋及认为的破坏,敖包已荡然无存,只有8米直径的圆底座。石刻菩萨像及云雨图被今人放置在小石窑里,仍有牧民前来烧香拜佛。石刻菩萨像磨刻在厚4厘米及云雨石板上(阳刻)。高60厘米,宽54厘米,姿态憨甜,笑容可掬,左手托着铜钱大的雨点,顶头上乌云密布。稍远,铜钱大的雨点泼在巅涧沟壑充分显示着牧民们充分显示着牧民们虔诚的信仰以及大慈大悲的菩萨给人们"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意境。云雨图凿在高54厘米、宽44厘厚4厘米的石板上(阴刻),和石刻菩萨像一样,寄托着牧民们"天雨似露,草茂羊肥"的美好心情。

(资料来源:宁夏惠农中学提供)


无标题文档

千乡万才科技(中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