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网站首页| 千乡万才计划| 新闻中心| 会员学校| 在线视频
频道首页   民风民俗   地方特产   田园旅游   招商引资
线路推荐
石门峡峡谷风情旅游
新开路湾民俗风情旅游
   
景点介绍
财神阁
巍然屹立的烽火墩
河西走廊铁柜山
古浪峡中的"滴泪崖"
石门峡
吃住在农家
当一天农民
农家小院住两日
自己收割粮食自己吃
 
游人游记
甘肃散记(1)
甘肃散记(2)
甘肃散记(3)
风光摄影
黄羊川风情
农家生活
 

田园旅游

甘 肃 散 记 - 2

  记得以前在杂志上看到过一则爱情故事:一女学生无可救药的爱上了年龄足足可以做她父亲的老师――一位从事环境工程的教授。所有人都认为这只是年轻女孩的一时冲动,或许仅仅是出于对老师的崇拜。后来教授为了自己的事业,也为了回避她的感情,到大西北治沙去了。然而不久,教授在自己的住处万分惊诧地见到了自己的学生。若干年后,有人去西北出差,拜访了这位老教授,出来招待的教授夫人面目熟悉,思量半天才想起就是那个曾经在校园闹得轰轰烈烈的女学生,只是青春不再,眼前的俨然就是一典型的西北农妇,原先姣好的容颜、婷婷的身姿已不复存在。
  我一直想,所谓支援西部不过是那些有钱有闲而热心的人体验人生之举。你可以捐钱捐物,也可以一时兴起,跑去某个偏僻的山区支教,然后收获一堆满足和感激,也为自己的人生留下一段难忘的经历。不久前还听说,某些高校,支教竟成为换取研究生入学资格的通行证――只要你支教一年回来就可以免试入学。
  后来便看到上面的那个故事,就一般的审美来讲,这样的结局已无任何浪漫可言,这似乎是残酷的现实对爱情的一种讥讽,而我也从中看清了爱情以外的东西。呼呼的风夹着黄沙到处肆虐,没有生气的山和土地,缺水少电,生活单调,在这样恶劣的生存环境下支教的人不管是出于何种目的都是值得尊敬的,这种对自我的挑战不是动动嘴皮子就能做到的。大四的时候曾经笑谈,如果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就去支援西部。最后自然没有得到这样的机会,但是要真落魄到那个地步,难道自己会义无反顾地成为开放西部大军中的一员吗?现在想想,恐怕也仅仅是笑谈而已。至此,我便开始佩服那些支教偏远山区、落后城乡的志愿者。

  点击看大图希望工程大概是从92年开始的吧,于是贫困地区的孩子成了不少人关注的焦点。生在同一蓝天下却长于截然不同的环境里,如此说来“人人平等”岂不只是一个空想?
  今天去看了几名学校推荐的品学兼优但家境贫寒的孩子,感触颇深。土坯矮墙、充满霉味阴暗的屋子、简陋的摆设以及沉默害羞的孩子。第二个去的是个女孩子家。姐妹三个见到我们都异常局促、站在一边把头低了又低,在我们再三劝说下才肯在一旁坐下。因为方言的问题,我一直没听清楚那个女孩叫什么,但知道她排行老二,权且叫她二妹吧。我坐在她们对面,开始询问她们家的情况,但我刚开头问了二妹她父母平常都做些什么,二妹就抬头异常警惕地瞧了我一眼,半天挤出三个字:干农活。我突然有了一种犯罪的感觉。对于家贫如洗的二妹来说,我们是不是像一群侵入者呢?我们这些不速之客打乱了她原本虽艰难却平静的生活。每个人都有自尊心,倔强的二妹必然不想自己悲惨的处境如此赤裸裸地暴露在似乎带着救世主色彩的陌生人面前。这一次,公司可能要资助一批成绩优秀的贫困学生所以给了每个学校五个名额。回来后我就想,是不是每个贫困的孩子都愿意接受这种资助呢?“资助”总让人感觉带了点施舍的色彩,对于那些自尊倔强的孩子来说,这样的给予无疑就是会带给他们太大的压力,让他们觉得从此以后就必须感恩戴德,倘若不能出人头地就对不起所有人似的。那么,能不能将“资助”改成“助学奖励”呢?换一个名字,就能将被动变主动,何乐而不为呢?

(资料来源:千乡万才王明芳提供)

甘肃散记-1 甘肃散记-3


无标题文档

千乡万才科技(中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