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文化


藏 族 文 化

民 俗

  服饰 为适应高原环境和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藏族同胞用绵羊皮缝制宽大肥长的藏袍,穿在身上暖和耐磨,天热或劳作时,褪出两袖系于腰间。严冬戴狐皮或白羊羔皮缝制的皮帽,夏季戴礼帽。足穿牛皮藏靴,长及膝盖,夏季防雨,冬季防寒。

  饮食 牛羊肉、酥油、炒面、酸奶、奶酪(曲拉)是藏族人每日的必备食品,这些食物营养价值高,热量多。奶茶是藏族群众每日必不可少的饮料,具有生津止渴、助消化、增热量的功效,酥油糌粑也是每日不可缺少的食品。

  居住 居室大都是用黑牛毛编织成的帐房,帐房的质料耐磨、结实,具有防风、雨、寒、雪等多种功能,而且冬暖夏凉易搬迁。帐房位置选在依山傍水处,而且一年中随气温变化,选不同地方搬迁。农业区或半农半牧区,居室为碉房(碉楼),用石块和木料砌筑而成。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现在有些牧民已住上了新瓦房。

  行旅 马、牦牛是草原牧民的主要交通工具。牦牛身躯高大,性格温顺,力大且能爬山、走雪地,适应高寒缺氧环境,称之为“高原之舟”,搬迁和驮运物品都离不开牦牛。现在草原上汽车、摩托车等现代化交通工具不断增多,但马不口牦牛在牧民日常生产生活中的作用仍然十分重要。

  礼仪 藏族同胞具有热情好客、尊老爱幼、扶困济贫的美德。来客不论是熟人还是陌生人,总是热情接待;一家人有困难,周围的人都来帮忙;节日或重大场合见面,互献哈达,以示尊敬;喝酒吃肉,先敬长辈、老人。

  婚俗 青年男女唱“拉伊”(情歌或山歌)表达纯洁的爱情,双方同意时先交换信物,然后男方托媒人(男性)带哈达、美酒到女方家说亲。婚礼上要祭神、祭天,新娘给男方的老人和家庭成员敬茶,确立新娘在这个家庭中的主妇地位。

  节日 藏族节日主要有年节、宗教性节日和娱乐性节日。年节,即藏历正月初一的藏历年,具体时间依据藏历推算而定,年节习俗大体同汉族春节相近;宗教性节日,是指寺院中举行的各种宗教佛事活动,如祈愿法会、供养法会、“五供节”、观经会以及佛的诞辰、涅磐、得道等日子,届时举行跳法王舞、晒大佛、转经等多种宗教活动;娱乐性节日,是每年七八月份由各级政府组织举行一年一度传统的群众性文艺、体育盛会,届时举行歌舞、射箭、赛马、赛牦牛、摔跤、篮球等文艺、体育活动,并伴有物资交流。

  葬俗 丧葬有塔葬、火葬、土葬、天葬和水葬等形式,根据每个人的社会地位、年龄及死亡原因而采取不同的葬法。

肃穆的祭海活动

  千百年来,青海高原上的各民族人民将青海湖视为圣洁的神湖而加以崇拜,历史上一直被视为“仙海”。唐玄宗曾赐封西海之神为“广润公”,宋仁宗庆历元年又加封为“通圣厂润公”,并在都城郊区实行遥祭活动。清雍正四年(1726年)三日诏封青海水神为“灵显宣威青海神”,并在湖边立碑筑碑亭,派官员祭海。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正式规定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祭海并会盟。

  祭海大典十分隆重,由朝庭派来的钦差大臣主祭,各盟旗上层人物陪祭。祭海大典结束后,王公贵族们领受钦差大臣代表皇帝招待的“赐宴”,并在湟源东科儿寺会盟厅会盟。民间百姓的祭海活动一直延续至今,现在每年农历七月举行民间祭海活动,祭海者在湖边煨桑叩头,祝颂赞词,祈求青海神保佑四方平安、风调雨顺。

祭海台

  祭海台位于青海湖北岸泉吉乡西南8千米处。远远相望七色经幡环绕下的祭海台,在青海湖的衬托下呈现出一幅神秘的画卷,每年吸引着众多的藏族教徒到此煨桑祭海,以求平安吉祥。每逢秋季八月份的祭海仪式更为宏大,是青海湖畔又一难得一见的人文景观。

鄂博

  在藏区的山顶、道路的垭豁口或者居住区附近,藏族群众将周围的石块拣起来堆放在一起,四周用井字形木架围起来,上面挂上哈达、羊毛、红布条、经幡以及木制的弓、箭、剑等物。这种建筑物藏族称“拉则”,蒙古族叫“熬包”, 青海统称为“鄂博”。鄂博,在藏区是山神的代表,平时过往这里的行人、游客一般要驻足祈祷,绕鄂博数圈,祈求山神保佑平安。每逢宗教节日,藏族同胞在鄂博处聚集,请喇嘛诵经,宰杀牛羊供祭山神,绕转鄂博并高声呼喊,祈求趾神保佑四方百姓风调雨顺、吉祥如意。有的地方还举行赛马、射箭、歌舞、摔跤等多种文化体育活动。

嘛呢石

  
藏传佛教信徒们把“六字真言”、短经文、佛像、佛塔、吉祥物等雕刻在大小不等的石块上,并涂以红、白色涂料,就称之为“嘛呢石”。嘛呢石做工精细,有很高的观赏和收藏价值。所谓“六字真言”,就是佛经讲的“唵嘛呢叭咪畔”六字经。虔诚的信徒们不仅一遍又一遍地诵读六字真言,还要刻在石头上送到嘛呢堆,算是圆满了一件功德。 “嘛呢石”,是取了六字真言中“嘛呢”二字而得名。藏区各个寺院都有规模不等的嘛呢石存放,成为寺院的重要文物之一。

哈龙岩画

  位于吉尔孟乡政府西北18千米处的哈龙沟,岩画刻在两座海拔约3500米高的花岗岩石壁上,两壁相距300米,刻有牛、羊、鹿、野猪、骆驼等动物形象,在阳光照射下,图像若隐若现,富有神秘感。初步考证为羌族和吐谷浑人所作(其年代早干中外闻名的内蒙古阴山岩画)。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舍布齐岩画

  位于刚察县石莆滩舍布齐沟的山顶上,东距青海湖8千米,此处地势平坦,水草丰茂。画面向东,高2.8米,宽3.4米共33幅,有狗、牛、鹰、狩猎图等。线条粗犷豪放,形象古朴生动,造型、打制皆精,岩画的年代上限吐蕃时代,下限为晚唐。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转湖朝拜

  藏族认为青海湖是神湖,转湖朝拜个分灵验。信徒们每逢祭十巳之时,前去转湖煨桑、诵经,祈祷神湖保佑,转湖时湖中下宝瓶、如意吉祥袋、金银首饰等宝物,湖边撒龙达、煨桑等仪式,有的磕长头、步行、骑马、摩托、驾车按顺时针方向绕湖朝拜。每值藏历水羊年转湖朝拜的人纷至沓来,络绎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