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暖的“棉窝窝”
陕西 南郑大河坎中学 袁超
我的家地处于西部的农村,这是一个农村的小镇。但这里到我们省城大约还需要坐4到5个小时的高速客车才能到达,相比之下我们这里就显得比较落后,尤其是经济和文化就更加不如人意了。为了改变家庭的命运,许多家庭都选择外出打工来挣钱,在村子里就剩下了一些老人来看门。
我的家庭这属于这种情况,我的父母从小就离开了我们去南方打工,在家里就剩下了奶奶和爷爷。但由于爷爷患有精神方面的疾病,平时没有病时与常人没有什么区别,但如果发起病来就会乱砸家里的东西。我的奶奶是一个传统的农村妇女,一辈子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没有丝毫怨言。
由于家庭的状况,这为了治好爷爷的病,父母已经欠下了很多外债,小时候我经常看到亲戚朋友来家里催要欠款时父母那种很无助的样子,但没有办法你别人的钱总是要还的。于是父母就想外出打工,但看到家庭这个样子他们心里总也放心不下,看到父母心思的奶奶却也坚持父母去外地打工。
我知道,其实奶奶也真心不愿意父母外出,但如果不去打工,如何来还清家里的外债,如果不外出打工如何来交清学校的一些费用,如果我也不能上学了,更加没有可能改变家庭的命运,于是奶奶违心地让父母外出打工,并叮嘱他们不要牵挂家里的情况,她会照顾整个家庭的。
在父母外出打工的这段时间里,家里的所有事情都要奶奶一个人来操劳。由于奶奶的身体不好,胳膊又不太灵活,因此别人用上一个小时能干完的活她大概要用两个小时才能完成,即使这样奶奶还是将这个家庭照顾得井井有条。由于我当时很小,还不太懂事,学习上也不太自觉,奶奶也为我的学习操心不少。
年迈的奶奶虽然没有多大的本事,但从小都会针线活的她却有别人不及的本事,那就是针线活做的非常好。由于奶奶年龄的偏大,平时的一些重体力劳动她都显得很费力,为了减轻家里的经济压力,奶奶做起了“棉窝窝鞋”。
“棉窝窝鞋”是我们这里对一种手工缝制的棉鞋的俗称。做这种首先要做鞋底,我们称之为“千层底”,做这种鞋底时,要用我们平时穿旧的衣服裁成鞋底的样子,然后用“面浆糊”糊上一层,再铺上一层再糊,将它晾干后再将多余的部分裁去就成为千层底的雏形。
第二步就用纳鞋底,这就是我们说是用粗白线将鞋底缝制在一块,一个千层底大概要来加穿线四五百次这样鞋底才能牢固。在穿线的时候,用夹板将鞋底夹在两腿之间,先用蜡将线绳打过,这样在穿线的时候就容易过,当然再这其中自然少不了锥子和顶针,先用锥子穿个眼,这样针穿过时就容易,顶针的功能是顶住针头用劲。
第三就是做鞋面,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鞋帮。做鞋帮时用的全部都是新的棉布,而且为了保证鞋子耐穿,棉布一般都比较结实,做鞋帮是最能显出个人能力的过程。如果裁剪不好,做出来的鞋了左右两只就不太匀称,而且走路的时候就会出现鞋子老会倒向一边的现象。为了保暧,鞋帮一般都两层,里面夹着新鲜的棉花,这样这可以起到保暖的作用。
奶奶是我们这里鞋子做得较好的老人手之一,城里人是最爱这种鞋了的,他们认为这种鞋子最保暖也比较透气。穿起来比较舒适,因此每个冬天奶奶都将自己辛苦做好的鞋子拿到镇上去卖,然后将这些钱留下供家里用,当然其中也少不了我的零花钱。
小时候每年奶奶都要为我量向定做一双“棉窝窝”,用的材料当然是最好的,花的功夫自然是最多的。就这样我穿着奶奶做的鞋子走过了十几个年头。由于小时候的不懂事,也闹出了不少的事,现在看起来很愚蠢。例如看到别人家的孩子穿着商品鞋,自己的心里总觉得是不是自己的手工鞋不好,哭着闹着也要奶奶为自己买新鞋。
今年冬天,我没有穿到奶奶做的新“棉窝窝”,因为奶奶她离开了我们,虽然奶奶离开了,但看到街上纳“棉窝窝”的其它奶奶们,我总觉得自己的奶奶也在其中,她还在为我准备过冬的“棉窝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