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翻山铰子传人——吴华德
四川 响滩中学 赵代清老师
西部故事会员学校参加“国际网博会”,2010年我们响滩中学获得金奖,2011年我们要争取白金奖,计划的题材是我县的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翻山铰子。两年前我们就收集了一些资料,今年9月我们就开始筹备,国庆假期间去文化局文化馆拷贝了视频图片等相关资料,10月初与翻山铰子传人——吴华德电话联系多次,终于敲定10月18日去采访这位传奇的民间艺人。
早上8点,鹏洲、子浩和我三个老师背了相机出发了,同去的五个学生早就等在校门口了。我们的车在乡村公路上颠簸了1个多小时,不知道翻了几座山,过了几条沟,终于无路可走,就停下来了。我们迫不及待下车一看:青山环绕,绿树丛生,浓雾弥漫有。道旁有路牌:高峰乡天堂村,同学雀跃起来:“天堂到了啊!”一个农民模样的中年人从若影若现的雾中房屋中快步走出来,满脸笑容的一边与我握手,一边说:“我以为你们找不到路哦。我是擦铰子的老吴,早就等你们了。”
我们跟着老吴走上了一条小路,上一座了山墚,下了一道山沟,过了一道山崖,来到了一块山坪。老吴指着前边的说:“这是吴家坪,我的家到了。不远,不远哈。”此时雾散了,太阳出来了。我们顺着指示望去,只见山崖下的大块坪地中间卧着的几座青灰色的瓦屋,旁边还横卧几墩黑色的大石头,周围的立着几棵高大的柏树,树下的蒿草与庄稼一样茂密。屋顶上冒着青青的炊烟,牛羊在草坪上悠闲的吃草,农民在田间忙碌的耕作。我们随老吴走进了一个农家院子。这是一座在川东北常见的砖木结构的三合面瓦房,后头靠青山,前面院坝对大田,四周种柏树果木,院子的前边围栏了养着几只鸡,狗在院坝里摇着尾巴也不咬我们。院子里打扫得十分干净,屋檐的台阶上放着两张方桌,已经有人着这里打麻将。老吴热情地招呼在堂屋前坐下,家人随即上茶递烟。老吴说:“我喜欢热闹,乡亲们平时都爱聚集在我家里玩,说是要看我擦铰子,这里就成了邻居的活动中心。”
休息片刻,老吴引我们进到堂屋,只见正中端正得挂着金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证书,老吴很自豪的取下证让我们看书,接着带我们在卧房看表演光牒。一边打开电视机,他一边介绍说:“这是我们在上海世界博览会的表扬,还有在北京,在成都,在巴中的表演等等。内容多,要放四个多小时呢。我只给你们看精彩的。看中间的就我和我弟弟,叠罗汉最高的就是我。”我们看到精彩处都啧啧赞叹。老吴叹道:“当年我跳得高,是不错哦。现在老了啊!”看了一小时光牒,我们对翻山铰子有了一些了解,学生们迫不急待要看老吴的现场铰子表演。
老吴叫来了一个侄子打小鼓,两个弟弟吹锁呐,自己手就在院子里表演起“擦铰子”。一些村民也跑来围成一圈热闹,吴华德目光闪亮,腰杆挺直地站在院坝中间,立正亮相。只见他双手飞快的舞动一对带红色绳索的铜钹,踩着蹦嘣的鼓点不断变换身形手势和脚步。系在绳索两头的铜钹时而上下翻飞,前后撞击,左右飘飞,时而像飞碟飞速旋转。双钹相击喀嚓喀嚓地发出金属的清脆乐声,哩哩啦啦的锁呐奏出欢快的曲子。老吴翩翩起舞,似打太极拳,似舞流星锤,似行远古祭祀仪式,似跳现代流行舞蹈。他目光随钹转,脸上表情历尽喜怒哀乐,时而肃穆庄重,时而嘻哈滑稽。他完全不像近50岁的人,越舞越兴奋,越舞越忘情。我们看的眼花缭乱,时而敛声屏气,时而呼喊叫好。一曲下来老吴已经气喘吁吁,汗流浃背了。乡亲们都称赞他不减当年,他叹道:“人老了,艺生了。”老吴地哥哥说:“我二弟年轻时候英姿飒爽,连演3个小时不下台。有一次演了个通宵啊。”老吴一听说当年就学起跑江湖的腔调:“客位们,请雅静。听我小吴说分明,文官师来武官匠,我转过身来拜八行……乐洋洋喜洋洋,听我小吴说端详。”引来一阵掌声和笑声。
老吴说:“刚才表演是行业里常见的平地铰子,没有什么艺术。我们的绝活是高台铰子。”我们想看高台铰子,就七手八脚抬出了他家的桌子板凳。老吴不客气,一跃跳上高台,在一平方大的桌子窄窄的高台表演套路,如履平地,飞舞自如,像广东的狮舞,也像吴桥的杂技,动作难度大,处处惊险,十分精彩。表演结束老吴说:“好久没有表演过了。以前我上三层台比屋檐高。要是再年轻20年我还要在更高擦铰子!”
接着,老吴讲起了他的铰子故事。
他是平昌县高峰乡关房村人。从小就喜欢听歌,爱做搞笑动作,喜爱吹唢呐,看表演翻山铰子。读完初一上半期后,家里贫穷,他就辍学学艺。
在师傅家的院坝里,18个徒弟排成行,上下前后左右快速翻舞一根两尺长的红布绳,绳索两头分别系有1个1斤重的纯铜钵,钹要按节奏撞击出乐声。师傅脾气不好,表演不到位,动辙就骂人。像小帽子似的铜钵舞动不到位,就会打在自己身上,有时打成伤口流血。吴华得手臂一个个伤疤现在还清晰可见。因实在太苦、太难学,有5个人坚持 4天就偷偷跑掉了。
吴华德想到家里的境况,咬牙拼命地舞铜钵。晚上打起火把学到12点,把铜钵舞得劈劈啪啪地响。早上天没亮就躺在床上舞动两只手比画动作,反复揣摩要领。就这样学了1年多,身子骨活动自如了,红绳索两头的纯铜钵无论咋个舞动,都会碰在一起,不会砸到身上了。在师兄弟中只有他和他师傅的儿子两个人真正学到了“翻山铰子”的表演技艺。
学艺初成,吴华德就跟随师傅到邻近的农村表演。腰系一根又粗又长的红带,头戴一块用竹笋壳做的面具,脚穿一双白色的帆布鞋,手舞一对精巧的铜钵,做一连串的滑稽搞笑动作,赢得观众的阵阵喝彩。
他在四里八乡名气越来越大,成了有名的铰子师傅。 18岁时,吴华德就开始收徒弟,成立了一支最精干的“翻山铰子”表演队,奔走相邻的几个县农村,为农村婚嫁喜庆活动表演节目。 有人请就出门挣钱,没人请就到各地去找人当场比赛,切磋技艺。最大的一次比赛是在平昌县的涵水镇小学操场上,五支‘翻山铰子’队激烈角逐两天。
后来打工潮起,翻山铰子衰落了。2008年他去福建打工,临走时也将唢呐、锣鼓、铜钵等乐器塞满了一口袋,随身带上。到了福建他也找了几个老乡成立了一个草台班子,天天晚上到晋江市一个操场上表演‘翻山铰子’,吸引了许多观众看稀奇。在外打了两个月工,他舍不得他的“翻山铰子”,又回到了老家。徒弟们都外出打工去了,他这个“光杆司令”不得已就教自家的三个兄弟和年仅12岁的儿子敲锣、吹唢呐,临时组成一支表演队,继续走村串户表演。他觉得虽然挣不到钱,有快乐、自在,更重要的是要把这个手艺传下去。 “翻山铰子”是一种挥舞和击铜质小镲的男子舞蹈。川东北有俗语云:“离了和尚不念经,离了铰子不送亲”。 平昌、巴中、达县、营山、仪陇等县农村婚嫁时一定要有浓厚喜庆气氛的翻山铰子和唢呐表演。“翻山铰子”表演距今有150多年历史。
2007年,“翻山铰子”参加了第14届全国“群星奖”大赛并获奖。2008年7月,“翻山饺子”被文化部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歌舞类);2009年7月,文化部确定吴华得为“翻山铰子”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老吴讲完他的故事,我们就现场学习了几个动作。真感受到了其中的乐趣,也体会到表演的难度。 不久,老吴家的农家饭菜香起来。老吴说:“我走走南闯北吃的是百家饭,遍尝川东北美味。我家里也有了百家菜谱,你们一定要好好尝啊。”桌上先摆十盘十样荤素皆有的凉菜——说是下酒菜,然后是十大碗色香味具佳的热菜——说是主菜。我们吃得很饱,打着嗝儿。老吴一家还说不停的劝说:不要拘礼,农家土菜要吃饱啊。 品尝了老吴精彩“翻山铰子”,也品尝了老吴家的丰盛的午餐,我们才恋恋不舍地离开老吴的山里平坝。在离别时只听老吴说:你们学校一定要请我表演翻山铰子哦!不收钱。我们不住的点头,也不住的挥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