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副董《对话》节目文字实录(二)

日期2002年1月18日


主持人:我想西部开发十年可成这样一个大胆设想呢,让很多关心西部开发的人将他们关注的目光都聚焦在了温世仁先生的身上。现在就让我们用掌声请出温世仁先生。
大家对您的掌声特别热烈啊,刚才我一说到,西部开发十年可成,我自己都觉得这个观点是特别大胆的,而且特别的诱人。很有一种语不惊人,誓不休的感觉。我不知道,您提出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观点是在什么样的一种状况下提出的?

温副董:
我虽然生长在台湾,但最关切中国大陆的发展,

主持人:
所以,您提出这样的观点不属于一时冲动,或者说是想吸引大家的注意力。

温副董:
基本上我虽然生长在台湾,但是身体里面流着的也是我们五千年民族的血液,我们关切西部啦,中国的发展啦,跟其他民族是一模一样的。

主持人:
那您最早提出这个观点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

温副董:
这个观点实际上是在去年,在两千年八月参加兰州洽谈会,当时我应邀到兰州洽谈会做报告,当时很多专家、学者都提出了非常好的建议,轮到我讲的时候,因为对西部问题我也没有准备,但有一个出发点,大家应该是可以公开讨论,可以容纳各种不同言论的。一个出发点是说,大家都把中国西部比喻成美国西部,我认为这不太恰当,美国西部开发时他们是骑着马,挎着枪去的,而我们到兰州来,是带着手提电脑,坐着喷射机来的。实在不一样,我们所用的工具和方法都不一样,所以不能说一定要50年,我当时提出一个概念,会不会是十年哪?我当时提出的是十年有成。在这个会议完了以后,因为我自己是一个工程师,有工程师背景的人,有工程师的性格,所以就加以研究。立了一个西部课题,起草了一些内容,做了许多资料的分析,认为十年是有机会的。我所以讲十年可成,我认为十年是有机会的,不是说一定可以成功,不经过任何努力就可以达到的,不是那么乐观的。

主持人:
我想知道您第一次提出这个观点是在兰州会议上,您的观点出去时会不会是像炸弹一样,在底下顿时整个现场都沸腾了,因为在这之前还没有人听到过十年可成或者有成这样的说法。

温副董:
我想说那个时候,大家只是认为这是我个人的意见,大部分人都觉得没底,有风险,这只是我个人的看法。

主持人:
那在这之后,您为了让大家相信这个观点,您开始在西部走了12个省市?

温副董:
也不都是为了让大家相信这点,因为我们那一次去西部时有相当多的感受,因为我们在东部、在沿海、在台湾,刚刚看到有人将整半桌好好的酒席倒掉,可是你到了西部,你看到我们自己的同胞在用最原始的方法谋生,所以我就有一个冲动,应该把西部建好,后来就变成我的一种想法。

主持人:
您对西部是不是一直有这样深的情感?

温副董:
我自己可能还没有这种感受,一直到有一次,大概在今年六、七月份从西部回来的时候,可能是因为天气太干燥的原因,我的眼睛结膜部分出血,有一个礼拜医生叫我什么都不能看,只能闭着眼睛休息。这对我是一个惩罚,因为我每天要看书,要上网,所以在当时我一闭上眼睛,这一年来对西部的深入了解,西部的一幕一幕,西部的风景,西部的人,西部老百姓的生活,这一幕一幕每天都在我的眼帘出现,我就迫不及待地期望眼睛快快好,再到西部去。这种冲动,是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

主持人:
听说当时您想到这一切的时候,眼泪都不由自主的流了下来?

温副董:
对,对,也因为这样,眼睛好得比较快。

主持人:
眼泪不是因为眼膜炎流出的,而是因为西部流出的眼泪,

温副董:
因为你不可以不感动,

主持人:
您的西部开发十年可成,让我们知道有这样两个理由,您跟美国西部开发做了一个比较,因为时代不同了,我们用的一些设备和技术都不一样了,这是第一个观点,第二个观点就是不再让西部的人民继续受苦,那么,除此之外,还有没有别的理由?

温副董:
我在台湾出生,是在台湾的一个没有水电、很贫穷的乡村长大,当时的情况应该说比西部更糟糕,小时侯因为没有鞋穿,大人都会教给我们看到田埂上的荆棘,脚要从哪个角度踩下去才不会受伤,如果受伤,就用泥巴塞住。到1970年我从台湾大学毕业的时候,才第一次看到台湾有抽水马桶。但是到1990年这20年间,台湾的流水线的工资增加了100倍,由10块钱美金一个月增长到1000块钱,所以在中国我们也能够感受到当他找到诀窍时,其整体增长率是非常惊人的,90年代我有幸参加东部的开发,91到上海,那时侯的上海还很落后、很贫穷,很多人在夏天还睡在马路上,当时我就说上海会跟香港、台北一样的等量齐观。十年后的今天,你再到上海去看,预言已经实现了。经过了台湾的发展经过了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我从头看得比较远,我认为如果西部找到他的方法,也可以发展的。

主持人:
那么我想问您一下,您提到西部开发,十年可成的时候,西部是指几个点呢,还是什么范围?
温副董:
西部的土地占全国的70%,人口占28%,有三亿六千万人口,我刚才做了一个比喻,如果说西部是一个国家,它是世界上最尴尬的一个国家,基本上西部是有很多人,开发西部呢,我的着眼点在于开发者。我想了很久,我们的开发的目的,如果把它建设得跟北京一样,没有什么意义,但是反过来,如果我们开发的目的就是要让那里的人过好日子,我们这样集中的开发人员,那十年就有希望。

主持人:
那开发有什么标准,让我们感觉到说,十年,西部开发可成了?

温副董:
基本上有三个了,第一是生活水平同步,第二是知识水平同步,第三是收入水平同步。

主持人:
刚才您说的这三个标准,是指与东部或是香港,或是什么地方来进行比较,那么这个地区有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是跟最发达的地区,还是跟东部的平均水平同步?

温副董:
跟东部沿海城市,比如北京,用一样的钱可以买到同样的东西,但也不是每一个人都能达到那样的水平,如果经过努力的话,是可以达到那样的水平。这是最高的水平,要看你个人有没有那样的能力。

主持人:
刚才您说到的三个标准,要与这些发达的地方同步,我注意到同步这个词,在此之前我曾请教过一位经济学家,他说,在经济学上同步是一个不太规范的提法,我也想向您请教一下您的同步是指完全等同还是说基本接近?

温副董:
我们不能讲在北京,每一个人的生活水平是一样的,我是说在兰州,在西安,你也可以象在北京一样,你在北京可以住五星级酒店,到西安也可以。不能因为地方移动了,生活水准就不一样了。

主持人:
在生活水平上说,至少要提供给他们,有这样的东西在那边。那您能不能举个例子,您设想的生活水平同步,具体有何打算?

温副董:
生活水平同步是说,物质上的,精神上的,住房方面,买得到的东西,玩得到的东西,这些都能够达到一定的水平,都能够得到享受的机会。

主持人:
您刚才提到这个享受的机会,是说生活设施可以达到与东部一样的生活设施,但这个生活设施是他应该能够享受得起,如果享受不起,那生活水平还是达不到与东部同步?

温副董:
有可能,我所说的第一个生活水平同步,是需要投资的,文明可以复制,像百货公司、麦当劳等,但真正要改善的是知识、收入这两个水平。

主持人:
知识水平要和东部保持同步的话,您会采取一个什么样的方式?

温副董:
知识开发是最重要的,我们的总产值是1700亿,我还算了一个数字,像IBM、惠普、康柏和DELL这四家公司雇佣很多人,总产值超过2000亿,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我们用9亿人还做不到他们用50万人的总产值,在西部,他们得不到信息,教育不行,要达到知识水平同步,工具很重要。所以说我们透过网络,打开网络。你在北京打开IBM.com与在乌鲁木齐打开是一样的。第二个最重要的就是手机,你一定要把手机推广开。你可以看出我们的空中资源,如果买不到电脑,可以用手机,这样的话他取得的信息是一样的。在这上面再加上他的思考,他的知识才可以达到。

主持人:
但是提供电脑、提供网络基本上是您所说的手段,那真正要依靠它来提高知识水平,您觉得它是有力的保证吗?

温副董:
应该是,因为如果你能够得到这种讯息的话,你就会有许多创意,

主持人:
中国有一句老话,叫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的素质的提高可能会需要好几代人,那么,从基础教育的层面上来看,您觉得用十年能够基本上改变西部现在教育比较落后的现状吗?而且让他们的知识水平与东部保持同步吗?

温副董: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是可以接受,过去一个老师教一个学生,后来可以教五、六个,在网络的时代,一个老师可以教好几亿学生。

主持人:
刚才您说到的教育,十年可以达到与东部同步,肯定要用很大力气,要他加速甚至超速发展,才有可能达到?

温副董:
我想教育大概难度高一点,教育有一定的系统,但知识需要个人的努力,当你提供他同样的条件,经过他自己的努力,他可以达到东部的水平,但目前他连书都没有,连资讯都没有来源。因为我从头到尾谈的都是可以成功,但是不保证成功,也不是说不要努力就可以成功了。不是说中央来个政策就可以成功,我们是说依靠现在的工具、科技、网络可以成功,你一定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可以。

主持人:
就知识水平这个层面来说,他可以和东部保持同步的最关键的一点应该是什么?

温副董:
应该是他取得资讯的基础。

主持人:
那就是说,要做的事是应该给西部提供同样的条件取得资讯,那就您的这三个同步之中最难达成的可能就是收入水平与东部保持同步了?

温副董:
对,大家也觉得这不可能,说你怎么能保证我在乌鲁木齐赚得和北京一样多?

主持人:
这之间是有很大的差距,我曾经查过一个数据,是2000年全国经济社会的主要指标,东部拿浙江来说,当地农民的人均收入是4254元,而甘肃当地农民的人均收入是1429元,这之间还是有很大的差距,

温副董:
我想这就是我们要努力的地方,在西部开发里面,我们要加速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我们要创造财富,这是托夫勒先生第三次浪潮里面最重要的观点。也是贯穿的重点,这是因为创造财富的方法改变了,

主持人:
那您觉得我们西部应该怎么样创造财富才能更加增加当地人民的收入?

温副董:
刚才我们讲,美国50万人做的事情比我们9亿人还要多,知识创造财富。对西部来讲,观光业很好,付出较少,比较容易创造财富。另一个就是农业,但不是传统农业,中国有9亿农民,每家只有0.5平方公里的耕地,美国呢,一个农家有200平方公里,所以不可以用现代化来比,在我的西部开发十年可成里,最重要的两个观点就是网络和电脑,还有一个就是生物科技,是农业特别需要的。

主持人:
我们说西部在发展,但东部也从来没有停下发展的脚步,在您的观念里有那些方面可以让东西部尽快地保持平衡?

温副董:
东部沿海实际上是太平洋沿岸的一个经济圈,有人说东部发展可以带动西部,西部是东部的大后方,在东部和西部还有一个中部八省,中部八省也有4亿1千万人,所以即使东部非常发达,但他的大后方是中部,而西部只有找出自己开发、发展的方法,我比较喜欢的模式,经过一年来的考察,是控制人口上升,采取欧盟模式。

主持人:
今天您谈了很多关于西部开发十年可成的理论,应该说这仅仅是一种理论,好象现在已经在实践当中了,而且有一定的收获?

温副董:
是,今年9月1日,刚好一周年的时候,我参加了一个会议,我跟同事们说,不要以为我们的事情办完了,还没有开始,从现在开始,虽然我们的能力是有限的,但至少说我们尽了我们的力量,在十年里面要想实现这些理论,第一件事情就是网络,网络可以传播知识,网络可以改善西部,

主持人:
那现在什么地方正在享受网络?

温副董:
我们想让每一个乡上网,乡里基本上都有一个比较象样的中学,刚好我们公司有一位同事到甘肃省武威地区古浪县黄羊川去。

主持人:
让我们通过大屏幕来认识一下黄羊川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地方。

...黄羊川介绍短片...

我们有一个同样的感受,就是我们看到了一种强烈的反差,一边是恶劣的自然条件、贫困的生活状态,一边呢是先进的网络教室,

温副董:
这也是让很多人感动的,我们甚至从来没想到说西部会落后得这么多,但当我们读到托夫勒先生的第三次浪潮,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到工业时代,到网络时代,为什么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上有两百年的时间,有那么多人都跑到一个地方去住,因为这样才能感受到安全。而工业时代结束了这种状况,不再乱跑。
黄羊川很像我小时侯长大的村落,这个地方发展起来,那么其他地方机会也很大。
主持人:
据我所知,你们公司有一位员工每个月都要向黄羊川职业中学捐2500块钱,您知道这个事吗?

温副董:
这是我们集团天津公司的总经理林光信博士。他现在也在现场。

主持人:
林光信博士,您能不能告诉我们,2500元捐给学校能够给学生带来什么?

林博士:
2500元是一个刀口上的救急,有些学生家里非常穷,从家里带来一些大馒头馍馍到学校,从早到晚,从周日下午到周六上午吃,就些热汤也没有。看到这种情况,我就赞助一些,可以让学生在食堂能够吃到肉,每周三顿。锅炉房因为没有经费也没有开,学生们只能喝凉水,就是生水啦,所以用我个人的薪资作为刀口上的救急。

主持人:
我想问一下温先生,在这2500元捐出之前,学生的营养没有办法保证,连热水都喝不到,在他们的基本生活条件都不能满足的情况下,您来推进网络教育,您不觉得这之间有一定的距离吗?

温副董:
我们讲这2500元,不是2500万,基本的生活条件无法全部改善,投资不是很大,但是基本投资还是需要,但不能一味的给钱,我刚刚讲,西部的孩子并不需要太多的资助,他们需要的是跟东部公平的发展的机会,而今天网络提供他这样的一个梦想,

主持人:
今天这个有梦想的人,我们把他请到了现场,因为我们知道您一年中大概有 360天在空中飞来飞去,在世界各地的酒店住着,大概只有最后的 5天呆在家里,在这么繁忙的公务当中,可能很少有机会见到来自黄羊川的老师和同学,今天我们在现场请到了他们,欢迎他们!
高老师,是来自黄羊川职业中学的一名老师,刚才温先生说,网络的架设给你们带来了梦想,你作为老师,是不是感受特别的深?

高老师:
我主要把我们学校这一年来的变化说一说,第一个是教学力度,第二个是校园网吧,老师和同学可以收发电子邮件,

主持人:
老师们在用电脑的时候感到很惊奇吗?现在老师们自己买电脑了吗?
上网后得到的信息越多就越渴望交流?学校的电脑除了老师和同学用,还有什么人用?
听说有很多个体户也到你们学校上网了,是吗?他们觉得上网后跟他们以前的生活有什么不同吗?

高老师:
去年10月份的时候开始上网,特别兴奋,虽然呆在黄羊川,可是秀才不出门,可知天下事。
我们学校今年举办了第一期微机培训班,只招收20名,但有60多人来报名。有许多个体户来学习,学习后自己买电脑,将来还要上网,不仅可让孩子学习,而且可以通过上网来作生意。

主持人:
这位同学叫王兆坤,什么时候开始用电脑的?在此之前听说过电脑这个词吗?
你现在坐在电脑前还依然保持着这种惊奇的感觉?你会上网吗?看到了什么东西?
其他同学有没有相同的经历?

王兆坤:
去年秋天开始的,听说过但不知道是什么东西。感觉很新奇。因为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根本不敢想象,但现在就在我们面前。
我会上网,也上过,上网主要是查资料,我很喜欢体育,在网上可以查到乔丹,以前在报纸上看到都很小,而在网站上的图片是彩色的,资料也特别丰富。我们有一个同学特别喜欢美术,可以在网上下载很多图片。有邮箱,和天津英业达的大哥哥、大姐姐通信。主要是谈一些学习方法和人生哲理。我本来上完小学就不想念书了,后来想上完初中以后的志愿是当一名赤脚医生,但通过上网我才了解外面的博大世界这么丰富多采,觉得我的理想很渺小,如果按照我原来的想法那今后的生活很没意思。我现在的志向是一定要上大学。
但也有烦恼和压力,就和英业达的哥哥姐姐通信。

主持人:
你有这么大的压力和烦恼,为什么不和爸爸、妈妈谈,要和外人谈呢?

王兆坤:
我爸和我妈都大字不识,

主持人:
有哥哥姐姐吗?他们有机会像你一样来接触电脑,通过网络来了解外面的世界?
你是不是感到很优越?

王兆坤:
有哥哥姐姐,没有机会,是。

主持人:
温先生,您听过他们的谈话后,好象若有所思?

温副董:
是的,这也是让我们非常感动的地方,因为王兆坤是个山里的孩子,经过这一年来,他的知识并没有关起门来,让我们感受到网络的作用是如此之大,一条光缆可以接四十部电话线,
可以用网络开发很多梦想。

主持人:
您是不是感到很欣慰?当初的设计、预想基本上已经实现了?有人说黄羊川这种现象,或是黄羊川模式,您个人认为是可以复制的吗?

温副董:
铸造黄羊川模式的林光信博士写了黄羊川这本书后,西部论坛有人说找到了一种消灭贫穷的方法。这个事情目前在越南,在泰国,很多地方大家都在讨论这个黄羊川的例子。今年写完这本书后,第二个计划就是千乡万才。就是我们准备在西部的1000个乡里复制、克隆1000个黄羊川模式,但过去的一年来,我们的千乡万才计划是一整套的,在12个省里,一是以校带乡,用学校带动乡里,二是远距培训,用网络培养人才,然后是远距雇佣,将来经过考试,我们来雇佣他,现在的基本构想是每个月付给他两千元,也就是现在每个农家一年的收入。好处是不要把这个人才从乡里面拔出来,过去我们最好的人才都是从乡里到县,然后一路跑,甚至跑到美国去了,我们希望就地培养人才,把人才留在乡里,乡里才有机会整体提高。

主持人:
现在有一种现象,我们不想把他拔出来,可是随着他学到了知识以后,感觉到周围的生活水平和条件无法忍受,他希望到外面去,您怎么看这种人才流动?

温副董:
至少还是提供了一个机会,过去他想要发展,除了离开故乡,他别无选择,但是今天他可以,这样就有一部分留在故乡,所以基本上我们在观察这些孩子,是想离开家,都东南飞了,甚至飞到西方,但至少可以留住一部分。

主持人:
千乡万才计划,我们作个假设,如果这1000个点不是设在象黄羊川这样比较贫困的地方,而是设在一些西部较大城市,然后这万名人才也不培养软件工程师,而是培养西部最需要的工业人才,管理人才,您觉得会不会作用更大些?

温副董:
最大的指导原则是用智慧,如果不象黄羊川这样贫穷的地方,他自己会发动的,我希望我们能把力量放在最能够带动别人的地方。

主持人:
您知道现在在我们整个西部有没有人正在复制黄羊川的模式?

温副董:
是的,我们成立了千乡万才公司,

主持人:
除了您之外,别人有没有在做?

温副董:
目前还没有。

主持人:
好象有,因为今天在现场有位朋友说,他们复制了黄羊川的模式,给大家介绍一下。

嘉宾:
我叫刘锦旗,来自宁夏,在信息产业办工作。宁夏非常幸运,在今年温副董走访了西部所有的省区市后,最后一站来到宁夏,在宁夏短短2、3天的时间里决定先在宁夏实施千乡万才计划。目前我们已经有了初步计划,选定了银川市近郊和比较落后的固原地区,宁夏南部山区各乡的六个点,进行人才培训,信息传播,信息技术的推广,我们希望很快的,六六三十六依次循环,带动其他乡。宁夏一共有一千来个乡,很快呢,西部开发十年可成,在我们宁夏人口只有562万,面积只有6万平方公里的小山区里面,首先得到验证。谢谢!

主持人:
已经开始实践黄羊川模式,应该也是千乡万才计划的一部分,听起来千乡万才要耗费很庞大的资金,那么资金的来源是怎样的?

温副董:
这个公司现在已经成立,它的名字就叫千乡万才公司,我们的学校培养他们的人才,到自己可以产生利润每人大概要花五万,我们现在集资五千万大家来共襄盛举,所以现在许多大企业来谈。

主持人:
那么,这个千乡万才应该是个企业行为,不太像公益事业?

温副董:
基本上,还是要企业化,因为政府的、公益的钱是单向的,但是企业的钱是循环的,他一定需要投资、规划、循环。只有企业行为才能够循环,我不想看到十年后还是只有我们一家千乡万才,我希望有千千万万个千乡万才,大家都来复制。要企业化,不要亏钱,要有效益,大家都来仿效,这样才能够加速开发。

主持人:
既然是企业行为,您希不希望给自己赚钱?

温副董:
它一定会赚钱的,五年以后,有一万名人才的软件系统建好以后,可以给人家开发财务系统啦,或是数码服务类的工作,这样庞大的人力跟网络,会是一个好的事业。

Page:(1. 2. 3)
上一页.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