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评说  →  现实影响
    晏阳初坚信,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就是人,世界上最宝贵的矿藏就是“脑矿”,最大的“脑矿”在中国,中国有4亿人民,但有受教育机会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目不识丁的文盲超过3亿多。英国每百人中文盲只有3人,法国只有4人,日本也只有4人,而我们却有80多人。平民教育是开“脑矿”最简单、最适用的工具。试想全中国4亿人的脑矿都被开发出来,世界上还有什么力量能够征服他们?!以前所受的教育与农民太隔膜了。到定县去,就是要认农民为老师,走出象牙塔,跨进泥巴墙。

   从整体上认识和把握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人生、教育与文化发展、教育与政治经济的关系,开拓了农村教育改革的新路子。而乡村改造的目的,不只是使人们摆脱困境,增加生产。如果只是为生产而单纯地抓生产,不同时策划乡村的平民教育,不努力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水平与生产技能,不加强人们道德观念和社会认识方面的工作,不提高人们的民主意识与自治能力,不注意提高人们的健康素质,不注意巩固和提高的措施,即使生产一时上去了,也是不能巩固和持久的。因为“人的发展需要和社会发展需要都是多方面的,并且彼此之间互相联系,满足了一个方面的需要,只是解决问题的某一方面,只是使各方面的发展需要都得满足时才能得到均衡的发展”。
   为了推行四大教育,晏阳初又提出了“学校的”,“社会的”,“家庭的”三大教育方式,即学校式教育, 创办初级平民学校、高级平民学校等,其实施的导生传习制度,是定县乡村

建设运动中一大特色,目的是以经济、快捷、有计划、有组织、能持续、能自动推进的教育方法,来普及大众教育,达到扫除文盲的目的。社会式教育,定县成立了“社会式教育委员会”(后改为社会式教育部),定县的社会式教育有其特定的含义,主要是为了解决农民尤其是平民学校毕业生的继续教育问题,通过同学会这一组织使平民学校的学生毕业后能继续接受四大教育,并通过他们把四大教育推广到农民中去,发挥他们作为乡村建设运动骨干力量的作用。家庭式教育,是联合各个家庭中地位相同的分子施以相当的训练,以增强家庭责任感,实现“家庭社会化”,另一方面使家庭中的所有成员都能得到
相当的教育,从而成为有知识、有文化的“新农民”。在《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定县试验工作报告》中,晏阳初写道:“四大教育的实施方式,有学校式以教育青年为主要工作,因青年是国家今日建设之主力军;同时又顾及到教育儿童,因儿童系民族复兴的后备队。学校式之外有社会式及家庭式,其目的在使整个社会尽是教育的环境,以免一曝十寒之弊害。”
   “三农”问题一直以来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建设的重中之重,“三农”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问题也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晏阳初的教育思想毋庸置疑地存在着局限性,但是他的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理论是具有进步意义的。

   晏阳初率先把社会科学的系统调查方法和自然科学的实验方法应用于乡村建设事业,被梁漱溟等人誉为“最有价值的工作”。至于实验的要义,实际上就是人们运用“试错法”来解决需要解决的问题的过程,即不断“尝试———错误———再尝试”的过程,人类正是在不断“试错”过程中进步的。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更加需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更加需要热情鼓励积极大胆的试验探索,以积累新农村建设的经验,掌握新农村建设的规律,开拓新农村建设的道路,丰富新农村建设的模式。
    晏阳初从事乡村建设,主张联系生活,注重启发农民的“主人翁意识”与“自发自动的精神”,使乡村建设真正成为广大民众参与的事业。这个主张利用了杜威实用主义教育哲学的合理内核,又体现了自己尊重人的主体地位、旨在发挥民众主观能动性的思想意识,至今光辉不减。只有坚持紧密联系农民生产生活实际,切实解决农民生产生活困难,把他们的切身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把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广泛调动和吸引农民深度参与,把农村社会资源转化成社会资本,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事业才能稳步快速推进,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乡村建设的核心是在于“造人”。晏阳初常讲:社会的各种问题,不是自然发生,是自“人”而生。所以,中国的问题虽然复杂,也必须先从发生问题的“人”身上,从四万万民众的身上


“科学简单化,农民科学化”标语

去求解决办法,才是根本的解决办法。所以对人的生活的改造必须是整体的改造,这也就是强调对乡村社会进行整体改造和建设的依据和由来。在这一根本思想指导下,根据当时所认识的中国农民存在的愚、贫、弱、私等四大病症,晏阳初提出“用文艺教育以治愚,生计教育以治贫,健康教育以治弱,公民教育以治私”,借以培养和发扬农民的“四力”,即知识力、生产力、健康力和团结力。晏阳初之所以把“愚”摆在第一位,而不是把“贫”摆到第一位,同样体现了把“人”看作根本的科学思想。他提出,平民教育的根本宗旨是“除文盲,做新民”,必需“四力”具备,才能谓之“新民”,即成为具有知识力,生产力,健康体魄及公德心的“完整的人”。
    晏阳初积极倡导和推动知识分子深入民间,与乡村居民相结合,成为乡村建设的骨干。同时,努力争取包括各级政府在内的方方面面对乡村建设和改造的关注与支持,营造乡村建设和改造的强大声势与合力。尽管其最终并未能从根本上解决民国时期的乡村问题,但就他们都反对模仿和照搬西方模式,一直面对中国现实,执着追求中国式乡村建设道路来说,既令人钦佩,又发人深省,为新世纪新阶段中国乡村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探索树立了榜样,提供了借鉴。应当特别指出的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迫切需要大批既有真才实学又有奉献精神的知识分子,真正深入农村,深入基层,满腔热情地与农村广大干部群众一起为新农村建设搞调研,做试验,定规划,出主意,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这无论对“三农”问题的进一步解决,还是对知识分子自身人生价值的更好实现,都是极为重要和有益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总体上看,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农村还有许多地区处于自然或半自然经济状态之中。因此,我国农村的开发和建设,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社会生产力需要解决的一个历史课题。问题的症结,最终还要归结在教育和人才的问题上。目前,农民的文化、科学素质不高,据国家有关部门的调查统计,解放以来,我国共培养了140万农业人才,现在第一线的仅有15万人,也就是说,培养了100人,留在农业第一线的仅有14人。近些年来,由于受应试教育束缚,有不少地区和学校,普遍存在着脱离实际和重智育、轻德育、体育和美育,更不重视劳动技术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倾向。培养出来的大、中专学生中,相当一部分人跳出“农门”进“龙门”。这是教育的最大失误,当年晏阳初博士,身先士卒,博士下乡与农夫为伍,从而带动了一大批高级知识分子自觉地到农村去,与农民同甘共苦,沟通感情,为的是要走“教育救国”的道路。今天,党的十五大更是明确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方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晏阳初博士关于“博士下乡”的精神,加强对青少年热爱劳动的教育和创建良好的社会实践条件,引导他们自觉地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真正使青少年通过劳动和实践接触实际,接触工农,认识社会,了解国情,增强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提高建设家乡、振兴中华的真实本领,克服教育工作中的不同程度存在的脱离工农,脱离劳动、脱离实际、脱离国情的现象。这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提高民族素质的基本途径。今天,要建设社会主义农村,需要再一次创造“博士下乡”的洪流,需要一批有

志青年到农村去,提高农民的文化科学知识,帮助农民脱贫致富,担负起改造农村、建设农村的历史重任。能如此,则是对晏阳初教育思想的最好的继承和发扬,也是中国教育之幸事。
    晏阳初博士的教育思想和他对事业的奉献精神,对于我国当今的现实教育有极大的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今天我们学习和研究晏阳初的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的思想和实践,不仅只是为了继承和发扬中国现代教育史上这笔珍贵的财富外,而且还应该好好学习晏阳初先生可贵的爱国精神、科学精神和献身精神,使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进一步的发扬光大,为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振兴中华而做出更大贡献。

定州市政协举办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论坛

 

国家总理:温家宝

    温家宝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闭幕之后,在人民大会堂三楼大厅会见中外记者时说:在这里我特别强调一下“平民教育”问题。因为世界上绝大多数人都是平民。平民的素质关系到一个国家整体国民的素质。中国有13亿人口,9亿农民,平民的比重更高。我们之所以把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就是要使教育成为面向平民的教育,从而使人人能得到教育。
    温家宝在回答新华社记者提问时说,“教育是现代化国家的基石,国家的发展最终要靠提高全民的素质。我们已经在全国建立了巩固和普及义务制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努力提高高等教育的格局,我们要使这三个方面都有所成绩。”

学校:四川省巴中市花丛中学
E-mail:bzhczx@126.com Tel:013547319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