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西部 (English)
费洛世撰述\林子叶摄影\张凤吟翻译



  两位台商,堪称理想主义者,无意间闯入中国西部,寻思着如何带领乡村,从15世纪跨越到21世纪!


甘肃西大滩中学的严老师

  如果美国西部领土只到内华达州,你就可以把中国西部和它相提并论。两地相似处在于越往西行,离拥挤的东部走廊越远,景色越干燥,树木越稀少,城市间距越远,直达完全干旱的沙漠。然而中国的大西部没有海岸线、渔产、或森林;而是一望无际的沙漠以及山岭间隔的“斯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和其他诸国。

  中国历史上,贯穿中东、欧洲的“丝路”贸易兴盛之时,一些内陆城市,如敦煌、西安,曾一度繁荣、强盛。然而今日,“中国西部”已与“贫困地区”同意,类似南北战争后的美国南方,被视为落后地区达百年之久。

  虽然仅有约四分之一人口居住在中国西部省份和“自治区”,包括西藏;但也近3亿人,相当于全美国的人口。他们绝大多数陷入“次等经济”的状态,其困窘程度,是中国东部城市的人难以想像的。我多次走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川西和陕西实地考察,见到前所未有的实情,令我不得不严肃深思。

  如果我经营旅行社,我会省略北京、上海这些大城市,让外国游客看看繁华城市和旺盛制造业以外的西部农村。著名的中国城市中,观光客对其发展的规模、速度、密度和雄心甚为惊叹,但那不过是“百闻不如一见”的佐证。城市里,贫穷与奢华项目为邻,与现代化息息相关,令人不容忽视,也颇为震惊。

  乡下人似乎仍活在另一个世纪。他们家庭的存活,仅靠每月约在美金10-15元的收入。穷其一生,他们的活动范围限于方圆10-20里内。我和太太走访甘肃省一个藏族自治区高中时,我们是当地学生、老师和校长,在教科书外,第一次看到的外国人。在那里和其他西部地区,我们和当地学童交谈,得知他们有些年上学,有些年失学,完全取决于他们家的农产品收入能否支付学费。多数外国观光客不了解也未经验中国的这个层面。想了解中国,就必须要了解西部的荒凉与贫穷。

  我个人认为,干燥的中国西部自然景色美不胜收。东部海岸平坦没有特色,过度开发,环境已被破坏。反观辽阔的西部,令人赞叹。沙漠呈现一种奇特的美:无垠的视野,澄净的天空,戏剧性的地形,其环境对任何生物的存活都是非常苛刻的。

  陪伴我们“西部乡村之旅”的,是位台湾出生的软体专家,林光信博士,六十出头。他目前正积极经营的,是我在中国所见最动人,如同唐吉诃德付出的企业。亲眼看到他的项目在农村的成效。感动之余,我和太太也成为支持者。经过一年的跟踪,我发现他的努力令人着迷,极具意义:一方面他们点明今日中国面临的经济发展挑战;另一方面,他们彰显对付的能力。它既不需要依赖政府数十年来领头的计划经济;也不需要仰仗近年崛起,以私利为诱因的资本主义;而是林光信所提倡的“利他略策”,即为一种结合市场诱因和科技工具的手段。现今,要明白其含意,我们得回到40年前,林光信和他的大学同窗温世仁的情谊。


黄羊川河谷,中国西部

  1966年的夏天,他们俩人都是台北台大电机系的新生。林光信的父亲是医生,但热衷于地方政治。温世仁的父亲经营水电行,但早已过世。同学当中,温世仁即聪明又勤奋,1970年,大学毕业和兵役结束后,温世仁加入一家小型电子厂,当时在台湾如雨后春笋般比比皆是。接下来的25年,他成为巨富。那些年间,台湾的“外包”和“制造业”在全盛时期,一如目前中国大陆的发展契机。

  九十年代来临,随着中国大陆经济的开放,“商机”加上“好奇心”,温世仁在大陆的时间也越来越多。1992年,他所经营的“英业达”在上海设其旗下的第一个厂。温世仁其人,热情洋溢,喜欢一些“有意思”的项目。例如,创业开始,他深信正确的英语教学软件,可以帮助中国人学习英文,而加入世界语言的对话。迈入21世纪,他发展出一个新的兴趣:协助中国西部百姓脱贫。

  九十年代,温世仁奔波于中国各大工业区。2000年夏天,他来到甘肃省,这是西部最干旱,最具挑战性的区域――座落在戈壁沙漠的边缘、风吹尘扬的黄土高原。在甘肃省会兰州的经济论坛,听到官员将中美两国开发西部相提并论,并推论中国开发西部将费时几代才能完成。温世仁非常不同意。他挺身直言50年太久了。其一,不符合今日企业的投资计划;其二,藉着飞机、电讯设备和全球化经济,进步的速度应非常快;其三,三亿西部人口,“与我们同为炎黄子孙,流着同样的血液,却活得如此贫困,不应再让他们凋零50年,他们已经忍无可忍了!”


黄羊川镇上,在播种和收成之间,农民以下象棋消遣。

  他提出新的构想:到2010年,中国西部能够和上海、北京一样同步发展。并撰写宣言:“开发西部,十年可成”,以中英文发行,并将“英业达”的投资导向西部地区。此外,还找到一个意想不到的同盟――老友林光信。

  大学毕业,服兵役后,林光信去了美国,攻读博士学位。在美国20多年间,历经工程师、研究员、中层管理,先后任职“贝尔实验室”和“纽约、新英格兰电话局”。他太太也来自台湾,后来成为美国公民,育有一女一子。邓小平主政后,中国的改革开放吸引他,多方尝试之后,离开美国,并于1993年,加入温世仁领军的英业达公司,在天津开创一个软件开发团队。

  彭海纳,曾任天津英业达公司的软件工程师。留职停薪赴甘肃省的黄羊川职中义务支教一年。此村位于两条浅溪汇流处,海拔约八千英尺的山区。小村居民数千,街道两条。居民以土砖四合院农舍为主,与牛羊同居。屋内,严冬时节,以煤炭和牲畜粪便取暖,并以炕为椅和床。

  经济上,仅靠着在水土迅速流失、干旱且过度放牧的山坡牧羊,以及在雨季充足的季节,种麦子和土豆维生。黄羊川的居民对山区以外的世界一无所知。少数年轻男女,在百里外的工厂打工,仅在春节期间返乡,探望留守的家小。

  彭海纳鼓励英业达同仁捐赠书籍和电脑给黄羊川职中,并陪同林光信亲自探访西部。2000年9月底,林光信初访黄羊川,他所见所闻改变了他的人生方向。后来花了两个礼拜,林光信一气呵成完成了《黄羊川》一书,记录了那个旅程。书中,他回顾亲眼目睹的艰辛生活,并构思解决方案。想法上,林光信与温世仁不谋而合,但当时互相并不知道。

  林光信的体认中,最震撼他的是当地百姓面对严酷自然灾害的无能为力。一个聪慧的女孩,小学毕业后,因旱灾带来欠收,父母无力负担她的学费而失学。随着《黄羊川》出版的光碟记录片中,林光信提到她的父母想尽早把她嫁掉(后来,她的舅舅助她入学)。另一个男孩,有感于他的妹妹,因贫困不能继续学业,将来会沦落到和她父母一样的情况,而哽咽不已。“上帝啊,帮助这些天真无邪的孩子脱离贫困,释放他们,不受缺水的捆绑。”林光信的书中写道。他的直觉反应是用“慈善”。初访黄羊川后,林光信每月捐赠2500人民币,相当于365美金,给黄羊川职中作为学校午餐加肉和提供饮用热水。但他更相信“授人以渔”的方法,而非长期救助,所以他一直构思解决方案。


突变:黄羊川国际会议中心,位于右上角,紧邻村舍

  村民的根本问题是与世隔绝,但网络可以突破之!林光信的公司提供更多的硬件和软件给校方。和当地的政府交涉,提供宽带,在校中建立了一个校园网吧,让全村人能使用。让学校多上些课,远超过原来的教材。让他们可以和素不相识的人交流。当地农民,可以上网查知天气和市场动态。当地工艺品可以销售到远方。青壮年可以上网查阅就业资讯。“捆绑他们心灵的桎梏可以解开了!”《黄羊川》书中写道。到访黄羊川几周后,(中国事情发展进度很快),他已建立起网络中心,称呼黄羊川为“网络城乡”,并开创黄羊川网站。

  初访黄羊川不久,林光信与温世仁又碰头。2000年恰好是大学毕业30周年。温世仁告知昔日同窗好友,如今他有能力,邀约全班同学和家眷,在上海聚首庆祝,欢度圣诞,他负责全部费用。(选择上海举办同学会,意味着两岸经济的整合)。圣诞节那天,温世仁听到光信林说起黄羊川让他生命有新的目的。双方其实都不知道对方新发展的西部情结。此时,俩人都已是基督徒,都认定帮助西部是天降大任也。

  温世仁告诉林光信,他的“西部开发,十年可成”的愿景,并认为“网络城乡”就是他在寻找的模式,藉此跨越工业革命的漫长过程,直接带领村民进入网络纪元。

  不久,温世仁就开创并投资一个新的公司,让林光信总管,并命名为“千乡万才”(英文名:Town and Talent Technologies)。这个新公司处处反映温世仁的恢弘气魄。林光信在一个村庄设立网络城乡,应该普及铺设到1000个村落。设置、运作、维护一个网络城乡约需要美元50,000,那么建设1000个就需要五千万美元,温世仁要出资五千万美元来做“千乡万才“。



林光信,出生于台湾,且是美国公民,在中国大西部的乡野中,接受他的呼召。

  此外再加上四百万美元,温世仁认为这个项目需要戴上一顶华冠:在类似美国的Aspen或Jackson Hole,但没富人云集的黄羊川,搭建一个五星级国际会议中心。让东部富有的中国人,以及世界各地的访客,可以一探乡情。温世仁不断为此华冠加码,会议厅要有特别的音响效果和高端的投影设施。具有“防浪设置”的游泳池,保证水波不兴,加上健身房。此外,每个客房都有宽带上网。

  以他的人脉,温世仁让政商两界都对此项目极感兴趣。他也不停地鼓励林光信的工作,并对项目增资。不料,他却骤然过世。

  2003年12月,“千乡万才”已在50多所学校架设网络,会议中心的土建刚完工,温世仁因脑中风倒下来了。(温世仁一直过重,早在大学新生训练时,林光信恰好排在温世仁的后面,知道他是99公斤,218磅,卯足了劲来完成拉单杠的项目。相反地,林光信则狂热地保持标准体重。虽然温世仁一向看上去精神旺盛。)送医后,急救无效,3天后过世,享年55岁。

  林光信为朋友猝死而哀伤不已,他也陷入难关。筹建中心所需四百万美金,只有一百二十万到位。在工地有四百个工人团队要开始内部装修。他对我说:“真没人知道其余的两百八十万从哪里来?”显然,温世仁并没有告知公司同仁他的承诺。林光信只好暂停,通知工人计划有所更动,可能把中心变成学校。深怕工人知道眼前的难关而引起暴动。最后,2004年3月,经过三个月的压力与诉求,温世仁的三个弟弟拿出两百八十万美元补足了资金。

  2004年底,中心竣工,各地官员皆来参加盛大开幕礼。“原始构想是藉许多会议来维持营运。温世仁先生,以他的丰富人脉,是这个经营模式的核心。现在没人能邀请因他而来的客源了。”

  2007年夏天,我和太太在中心的大理石地板上,仰视纪念厅前的温世仁遗像。我们已经耳闻在中国知名度颇高的“黄羊川”,经过朋友介绍来结识林先生。在145间客房中心,我们似乎是唯一的付费宾客。(每晚房费标价100美元)。有一个穿着整齐制服的服务团队――早餐桌旁欢迎;游泳池畔,健身房中递毛巾;进出门时招呼。

  我见过类似的项目,例如,吕宋北边的一个休闲宾馆,是菲律宾前总统为女儿婚礼所盖,他下台之后,仍对外开放,但空无一人。这里情况不同,看来似乎无望,但不是完全废弃。让我觉得有希望的是,温世仁开发西部的远见。

  其一,中心建筑是他志业中最显眼的。如果我开办旅行社,我会把每个外国人都送过去。以国际标准来看,它并不是超级豪华。对外国人而言,相较于其他地区,已经够舒适了。而且离村庄只需2分钟路程。它也不像海地和西非的宾馆,舒适到如同鸟笼中的金丝雀。这个会议中心融在寻常百姓家中。在中国,包括西部地区,太太和我可以四处逛逛,用普通话和农民、孩童交谈,不致引起太大的骚动。

  2005年把中心营运交给同仁之前,林光信锁定客户群是高端国际旅客。他知道周围的山区会吸引西方的步行者、爬山者、和骑士。高地景观之美,屏人气息,颇似美国怀俄明州或加拿大洛矶山,确是白牦牛,而不是牛熊,出没之地。(真的令人气喘不已。当我太太和林光信在白牦牛之间骑马,我想在旁边高地草原跟上,没想到10秒钟就停在路上。此草原海拔约11000英尺)。目前中心的新经理认为,中国内地旅客和快速成长的会议产业,会带来商机,听说营运已上轨道。

  另一温世仁遗留的志业,是千乡万才公司。它计划将网络的力量送到孤立的乡镇。距林光信初访黄羊川,八年来,这计划的策略有所调整。当时,网络用来协助甘肃的青少年离乡,他们学习到技能,然后到城市的大老板开的工厂打工。“向工厂输送劳力,我们办得很成功,”林光信说道:“但我们无法为他们的行为负责,他们毕竟是乡下的孩子,到了城里,不知道怎么花钱、交友,甚至不知道怎么过马路”。现在的策略是向西,仍然是帮助青少年离开农田。(那片土地干旱也没有收成,而且一用再用已十分疲倦)。但不是将他们送往东部,因而带来家庭和社会的问题,而是希望用网络在西部城市创造新工作机会。简而言之,这个计划和印度邦加罗、海得拉巴,开创呼叫中心和技术支持中心,有相似之处。只不过不把工作机会放在上海、杭州或其他东部城市。千乡万才已在中国西部150个学校设点,训练学生使用电脑和网络,让他们有较好的机会,从事技术性工作,或自行创业。

  温世仁最后的志业,是纯粹的慈善事业。现在看来,他倡议的西部开发,在十年内不可能实现。但千乡万才公司仍将十分之一公司的资源,放在“西部故事”项目,旨在联结当地学生和外面世界。

  做法是提供工读奖学金给偏远地区的中、高中生,金额大约115美元,支付他们全年的学习费用,使他们不致失学。(我去过很多学校,周日间,学生因步行或坐车通勤太远,都挤在学校宿舍里,其余的费用是伙食费。)条件是:雇用他们都成为博客。每年至少10次,他们要研究、写作、说明他们乡村生活的某个层面,并发表在网站上。主旨在于让他们能够靠网络自食其力,而不仅靠人的恩惠生活。同时,教导他们制作现代网页的技能。除此之外,尚有学校团队制作多页的网站――例如在西部受风处架设风力发动机,宁夏黄河盆地灌溉系统历史等;有些在国际网博会学生设计大赛中,拿到金奖。



技术教导:在黄羊川国际会议中心的动画营中,刘丽正指导史晓萌(10岁)

  他们的作品都发表在WestChinaStory.com ;虽是中文写作,但他们可以用简单的英文和网站访客交流,这也是训练的一部分。不论解说文字如何,图片都很精美(公司提供每校一台数码相机,学生可以轮流使用)。一个中学生描写预备收割麦子时,阖家“欢乐的时刻”;一个高中生述说学校领到篮球时的喜悦;另一个说到学习西藏舞;还有一个则是牧羊甘苦志。读起来,有些伤感,但亲身遇到这些学生后,我觉得他们的故事满有活力,闪耀着希望和人性的光辉。

  藉着这种博客的活动,大约2200名乡下学童得以继续学习。捐款主要来自台湾、香港、美国和中国境内的企业,提供近50万的经费支持上述计划。太太和我决定“雇用”几名我们曾经访问过的博客学生。(透过网站,你不仅阅读他们的中文作品和图片,还可以每年800人民币,或115美金赞助他们。)我会希望知道他们将来的发展情况。

  “乡下孩子有许多先天的劣势。”访问台北时,温泰钧,温世仁长子对我说。“他们没有公平的机会。”中国大学的入学机会恰好和美国保护弱势群体的原则相左。不论贫富都可以接受全国性的高考。但想进入著名的高等学府,落后地区的贫困学生,必须得分超过城市里明星学校的富家子弟。这种系统的结果,最好的大学集中在最大、最富的城市,导致大学偏坦自己所在区域的学生。

  三十出头的泰均,看上去少年老成,曾在日本和美国加州研习电脑。父亲过世后,返台继承父亲未完成的事业。他给我的电子邮件中这么写着。他又说他父亲对中国西部的愿景其实很现实。如果台商在中国大陆做善事,大陆人对台湾人的观感会好些。它同时具备道德的核心价值。“对我父亲而言,让西部孩子有公平的机会竞争是挺重要的。”

  这些努力也许白费心机,这些孩子可能还是没有机会。十年,甚至百年后,中国西部可能仍然贫穷。但在一个巨大、蓬勃发展的国家中,当大多数人只想到如何牟利,仍有一些人想到如何公平,是值得关注的。

黄羊川
  最新发刊的《大西洋月刊》已在读者手中和网站上。其中包括我的故事。报道两位台商的感人事迹,他们极富理想,以唐吉诃德式的努力,希望将现代科技的好处,带入穷乡僻壤的甘肃黄羊川。


图中可见林光信,我文中的人物,在黄羊川村外约11000英尺的高地上,在藏族祷告旗附近遛马。

  另外有组幻灯片,配上我的声音,你们可以看出来中国西部和上海、北京大不相同。

  这篇故事提到一则听起来有些奇特又吊诡的努力,――藉着博客活动,让乡下学童脱贫!提供奖学金让他们继续公立教育。他们在网站上以图文记录他们的生活点滴,藉此发展他们的技能。



赞助这些学生的方法很简单,我太太和我都会继续如此做。

  此报道已刊登于2008年10月1日出版的‘参考消息’第5版中。

返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