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西部生态旅游的现状和开发建议(傅岳瑛 刘琴)
来源:《旅游管理》2002-5
本文所指的西部指西南地区的川、滇、黔、渝、藏和西北地区的宁、青、陕、新、甘十个省、市、自治区。该区域旅游资源富集度高,多数具有原始性、垄断性和神秘性,是我国生态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同时也是生态系统极其脆弱的地区。如何能在保护的前提下持续发展,又能让旅游者欣赏到西部瑰丽的景观,“西部生态旅游”的概念已经提上日程,它为寻求西部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平衡点指明了新思路。
生态旅游(Ecotourism)是近十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旅游新概念,其核心是强调环境的美化与优化,协调入地关系与人际关系,减轻环境压力。它是一种集观赏、感受、研究、洞悉大自然于一体,又不破坏大自然的旅游形式,一种以普及生态知识、维护生态平衡为目的的旅游产品,一种保护生态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方式。据世界旅游组织(WTO)统计,在旅游业中,增长最快的部分是生态旅游,年增长率达到20%-25%。
1.我国西部地区生态旅游资源分析
我国西部占国土面积的57.9%,占全国人口的22.8%。世界文化遗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供科学考察探险体育活动的开放山峰等高质量的旅游资源均超过或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数。生态旅游资源异常丰富,山川地貌巍峨雄险、沙漠风成地貌奇幻无比,还有旖旎迷人的湖光山色、幽深奇特的峡谷地貌,充满了神秘与诱惑的民俗风情;文化内涵深厚,据有关资料分析,我国2/3以上的民族文化在西部地区。此外,根据全球多家杂志多次评选结果而得出的本世纪十大旅游热点,中国西部就有2个,它们是“神秘禁地罗布泊”、“神秘高原西藏”。卧龙、梵净山、博格达峰、
西双版纳、茂兰5处自然保护区被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西部就有9处(表1)。
1.1 独具特色的地质地形地貌生态旅游资源
我国西部地区地貌类型多样,从高原、山岳到沙漠、峡谷均有分布。有闻名于世的“ 青藏高原
”、黄土高原;还有雄伟壮美的珠穆朗玛峰、天山、秦岭、火焰山、华山、峨眉山,占全国名山资源的23%。我国的沙漠地貌大多集中在西部,茫茫大漠上连绵不断的沙丘、形态各异的风蚀城堡、神秘奇特的沙坡鸣钟、海市蜃楼等奇景都极具旅游价值。观沙、听沙、沙疗成为沙漠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大量的峡谷、丹霞地貌、岩溶洞穴等风格多样,著名的雅鲁藏布大峡谷、三江峡谷、虎跳峡、长江三峡以及各具风姿的“小三峡”闻名遐迩。麦积山、青城山等丹霞地貌令人神往。西部著名的云南路南石林、贵州织金洞等岩溶洞穴景观则占全国总量的25%左右,每年都接待大量的中外游客。
1.2
纵横交错的江河湖泊水体生态旅游资源
我国西部境内河流纵横,湖泊密布,瀑布泉水众多,开展水体生态旅游资源潜力巨大。不仅有气势磅礴的长江、黄河、澜沧江和独具魅力的三江源;还有风光旖旎的滇池、洱海、罗布泊、纳木错、艾丁湖、博斯腾湖、天山天池、青海湖;令人惊奇的黄果树瀑布、壶口瀑布、九寨沟瀑布群等;让人神往的云南腾冲温泉、安宁珍珠泉、大理蝴蝶泉、陕西华清池、敦煌月牙泉等。此外,冰川旅游资源也十分丰富,现代冰川的分布为全国仅有。四川泸定县境内贡嘎山东坡的海螺沟已辟为我国第一座冰川公园。
1.3
丰富多样的生物生态旅游资源
我国西部的动植物资源非常丰富。仅在青海境内属全国一、二级保护的野生动物就有69类,有野驴、野牦牛、白唇鹿、藏羚、玉带海雕、金雕、黑颈鹤、隆宝黑顶鹤等许多珍贵稀有的动物,极具旅游观赏价值。野生植物资源有雪灵芝、雪莲、大黄、冬虫夏草;还有蘑菇、发菜、地软、蕨菜;观赏植物有杓兰、杜鹃、金露梅、山丹、报春、蔷薇等。以云南为例,云南的生态系统从热带雨林、季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针叶林直到高山冻原荒漠,可以说世界上各大类型的生态系统在云南都存在。繁茂多样的植物为动物栖息繁衍提供了环境,全省脊椎动物有
1500多种,占全国半数以上。这些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具有很高的科研、药用价值,是经济价值极高的观赏旅游的宝贵资源。在保护的前提下,充分合理地予以利用,对发展生态旅游有着重要的意义。
1.4
异常珍贵的古遗址建筑生态旅游资源
如 果就建筑旅游资源本身而言,并不能归属于生态旅游资源类,但是,这些古遗址建筑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只是随着环境的变迁而作为遗址保留下来,对研究当时的社会、环境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因此,在这里也把它们归为生态旅游资源类。我国西部古遗址丰富:有古生物化石、古人类遗址,如云南早寒武世早期澄江动物群、元谋人遗址、陕西的蓝田古人类遗址、半坡遗址等。此外,还有一些革命纪念地,如革命圣地延安、
遵义 ,重庆谈判旧址、 红岩革命纪念馆 等。建筑有宫殿、陵墓、寺庙、石窟、楼阁、塔桥、水利工程等。如西藏境内的布达拉宫、大昭寺、小昭寺、哲蚌寺;陕西的大小雁塔、乾陵、秦陵、黄帝陵、周五王陵等帝王陵墓;云南大观楼、大理三塔;四川的都江堰;青海的六大黄教寺院之一的塔尔寺;塞上江南宁夏的
西夏王陵 、西部影视城、历代古长城、108塔、须弥山石窟;重庆的大足石刻;甘肃敦煌的莫高窟;新疆的香妃墓、克孜尔千佛洞、柏孜克里克石窟等。这些遗址建筑具有极高的旅游价值,又是极易受损的,一旦破坏将无法弥补,为此,必须提倡生态旅游,一切旅游活动都不应破坏其原有的风貌。
1.5 绚丽多姿的民族风情生态旅游资源
生态旅游不仅包括自然生态,同时也包括人文生态。西部的民族风情丰富多彩,别有风韵,是不可或缺的文化生态旅游资源。如茫茫草原上的蒙古包、“世界屋脊”上的帐篷、崇山峻岭中的羌族“邛笼”、依山傍水的侗家吊脚楼和鼓楼、热带丛林中的傣家竹楼、洱海之滨的“三房一照壁”等民居,泼水节、火把节、古尔邦节、那达慕大会、三月街等民族节日。他们的歌舞、民族工艺独具风采,如以西部歌王王洛宾为代表的西部民歌已走向世界。
上述表明了西部旅游资源的丰富性、多样性、独特性。西部地区,神秘的高原湖?白、雄浑的大漠风光、丰富的生物资源、古老的宗教文化、多彩的文物古迹、浓郁的民族风情,加之独特的土特产品,构成了多姿多彩的旅游资源。自然风光原始粗犷,能使游客陶冶情趣、净化心灵并享受到回归大自然的无穷乐趣。同时,还能领略到高原山区独特的人文风情。因此开展山川江河探险旅游、沙漠旅游、文物旅游、红色旅游、古文化旅游、民族风情旅游等为内容的生态旅游活动,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现在已有一部分景点得到初步开发,绝大多数尚未开发利用,为发展西部生态旅游产业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2
我国西部生态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2.1 发展现状
西部大开发给我国西部旅游业带来了新的机遇,促进了旅游业的大发展。以国际旅游业为例,1995-1999年西部地区的旅游外汇收入从7.79亿美元增加到13.58亿美元,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14.9%,比同期东部地区高出6.3个百分点,占全国的比重也由8.9%上升到9.6%(表2)。2000年西藏旅游业已接待海内外游客56.6万人次。其中,海外游客14万人次,国内游客42.6万人次,创旅游收入6.4亿元,占自治区国内生产总值6%。
云南 1999年旅游业总收入达205亿元,全省外汇收入的1/4来自旅游业。个别景区几乎一夜成名,高峰期人满为患,譬如四川雅安的碧峰峡,形成著名的西部旅游开发中的“碧峰峡现象”。但在西部旅游业大发展的表面现象之后,却掩盖了一个被人们忽视的重要方面即旅游资源保护问题。
2.2 存在问题
2.2.1
环境污染
旅游是一种个人的社会行为,对生态环境依赖程度较高。 当众多的旅游者把旅游资源当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去消费时,其认识上的差距和行为上的不当,就会造成旅游资源一定程度上的损坏和污染,加剧甚至激化了旅游与资源、环境的矛盾,破坏甚至会摧毁区域旅游业。在许多风景名胜区,旅游者常常图一己之便,随手丢弃各种生活垃圾,造成环境污染,甚至喜玛拉雅山上也有各类垃圾,旅游部门不得不花巨资处理这些废弃物。
2.2.2 文化冲击
很多到西部旅游的人,为的是了解当地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接触那里原生态的、原汁原味的自然景观,以增长人的知识、陶冶人的精神。但是,随着西部开发力度的加大,特别是商业行为的冲击,西部的特色文化受到削弱甚至湮灭。旅游者的行为态度在不知不觉中冲击了当地传统文化、道德观念,旅游经营者出于利益的驱动可能会调整传统生活方式,让服饰、歌舞、节庆和手工艺品等带上利益的色彩来迎合游客的需要。
2.2.3
开发不当
目前,在开发利用中缺乏生态保护和环境保护意识,一方面造成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浪费,另一方面,又造成旅游资源开发的恶性循环,使旅游生态环境恶化,可持续发展受到一定影响,有些地区干旱少雨,气候炎热,沙尘暴、暴雨、暴风雪天气频繁发生,造成植被破坏、水位下降(如青海湖的水位在以每年12cm的速度下降),原来的湿地、沼泽地都变成了流沙地,使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更加不堪一击。
旅游资源开发可能造成的生态破坏不仅影响西部地区,对中东部地区的生态环境也将产生巨大的影响。以长江为例,上游原始森林和天然生态林遭受滥砍滥伐,覆盖面积减少,造成山体滑坡、水土流失、江河污染严重,影响下游的水质,游客很难看到“山清水秀”、“碧波荡漾”的美丽景色。在三峡峡江两岸就有多处风景“创伤面”。西陵峡口风景区的三游洞对岸不到两公里的山崖上,就有七处采石场,不但降低了景区的美感和观赏价值,而且这些创伤面遇雨还会造成水土流失,江面浑浊。
2.2.4
可进入性差
我国西部地区,路途遥远,交通费用高。旅游公路等级低,尤其是骨架公路与景点之间的旅游专线公路,缺乏资金而无法修建,影响了旅游业的发展。进入成本较高,如进入西藏,资料表明,成都至拉萨的单位里程机票价格远高于成都至北京航线;加德满都至拉萨的单位里程机票约为加德满都至巴黎航线的6.5倍。区际、区内交通同样落后,从发展旅游业的角度看,对旅游景点的覆盖不完备。相当多的景点,还不具备可进人性,景点间跨度大,交通不便。一些品位和质量都很高的景点,未能得到应有的开发和利用,资源优势很难转化为经济优势。如三峡中巫溪红池坝、夏冰洞、巫山猿人遗址、奉节天坑地缝等,由于游船不能到达,游人无法观赏。这些都严重制约了生态旅游的开展。
2.2.5
资金缺乏、观念落后
西部地区多为我国贫困地区,经济落后。 薄弱的经济基础奠定了旅游基础设施滞后、投资环境差、投资效益低下的现状,从而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不足,旅游点的景观建设薄弱,绝大多数处于潜在或半开发状态,没有完全形成现实的旅游资源,发挥出应有的效益。社会公众,无论是旅游经营者还是普通公民,受封闭的地理区位观制约,观念比较滞后,思想不够解放,缺乏发展生态旅游的意识,对旅游业发展前景认识不够;缺乏市场观念,对外宣传不够,产品知名度低,缺乏国际国内竞争力。
2.2.6
人才匮乏、管理滞后
我国西部教育相对落后,旅游人才培养不受重视,培养机制不健全,人才匮乏。而缺乏管理与经营的人才,缺乏科学知识与技能,真正的生态旅游则难以开展。此外,旅游管理效率低,决策随意化,各自为政。旅游市场混乱,服务质量低劣。
3
我国西部发展生态旅游业的建议
(1)确立“保护性开发”的主题
一个生态系统处在自然状态下,有较强的自我恢复能力 ,一旦作为旅游资源来开发,人的影响便削弱了这种能力,就要进行环境与资源保护。到我国西部地区旅游的生态旅游者向往的多是迷人的自然环境和充满神秘色彩的土著人定居地,而这些地区接近原始或自然状态,具有很大的环境敏感性。所以,必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观。开发建设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在筹建旅游设施、筹划旅游线路时,应避免那些脆弱敏感的生态区域。牢记“保护性开发”的主题,切不可重蹈工业发展、城市发展的对环境“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如沙漠旅游令人关注,但也不能无限制的开发,否则将导致沙漠扩大、水土流失。政府应制订合理的价格标准,收取生态环境保护费和资源使用费,统筹规划;建立相应的人工生态工程和生态经济小区,尽量维护原生生态系统;注重对文物古迹、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如长城是历史的巨大遗赠,但已越来越多地受到破坏。必须将其纳入西部开发建设总体规划中,重点保护。
(2)科学规划,加强监测
生态旅游是一种对环境负责任的旅游方式,生态旅游规划强调规划、建设、管理、监测等多种系统环节,只有规划和监测先行并重视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保护性开发才会落实。要建立环保奖惩制度,健全职责范围岗位责任制。首先,旅游地规模设计应与资源的环境容量相适应。重点旅游项目必须先论证评估,后开发建设,不能超过其生态稳定性的阈限,以保持其有完全的更新能力。其次,把握生态环境承载力。科学分析旅游地的空间容量,限制游人数量。对一些热点景点可分时段、分档次出售门票,与此同时,较大幅度地提高票价。
(3)景点设计以“人”为本,突出文化内涵
西部许多世界级的知名景点文化内涵没有挖掘,应强调景点的文化意义和文化作用。坚持旅游的原汁原味,反
对建造大量人造景观。同时,充分考虑旅游者的需要和当地居民的利益,考虑到各种灾害可能发生的情况,保护好游客的安康。在典型的原生性环境代表地段可设立旅游观光场所;在基础设施不能到达的地方,不应设置主要的旅游地或旅游活动项目,在游客特殊体验的观光游览点要以游客的安全和环境保护为准则。
(4)吸引资金、重视人才,进行形象工程建设
1)拓宽投资渠道,完善资金投入方式和投资机制,建立环境修复资金的补偿机制。2)人才是生态旅游开发成功的关键和保证。
管理者、操作者的态度、能力和方法会影响预期目标的实现,可调集、招聘或培养生物、农、林、渔、牧、环保等专门技术知识的人才,再给予旅游业专业知识的培训,提高旅游管理和服务人才的素质建设和队伍建设,改善服务质量。3)提升区域形象。使公众感知、认同地区本身的实力、状况、潜力、风貌、文化、前景等,改善投资环境,包括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加快通往部分著名景点的交通设施的改造升级力度,提高景区的可进入性。促进西部地区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把发展商业性的旅游业和旅游地生态旅游计划结合起来,帮助旅游地居民认识生态环境的价值,并有意识地组织起来去保护它,从而塑造一个重视旅游业、重视人才、思想解放的旅游业发展的区域形象。
(5)推出生态旅游产品,加强游客教育
生态旅游是高层次的旅游,要求旅游者有较高的欣赏层次和较强的环境意识。为此,必须加强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并规定旅游途中的允许操作行为,使其旅游行为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以有利于环境优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发展和文化保护。要贯彻生态意识,开发生态旅游产品。如餐饮结合本地物产,以地域产品特别是当地的绿色食品为主。住宿设施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具有地方特色,有条件处,可就地取材,如建造“树上旅馆”。景区内尽可能限制现代化的交通工具,而以较原始的交通工具为主,如步行,马车,自行车及利用自然能(风力、水力等)的交通工具,既体现生态旅游活动的自然特色,又可以避免对生态环境的污染。购物方面提倡购买不影响当地自然的土特产品。
|